七鳃鳗的功效_七鳃鳗的用量和禁忌_七鳃鳗的性味归经

中药材 七鳃鳗

汉语拼音:Qī Sāi Mán 别名:七星子鱼、八目鳗、七星鱼、七星鳗 性味:味甘;性温

,该词条内容主要介绍关于 七鳃鳗的功效与作用、用法用量、性味归经、配伍禁忌等, 七鳃鳗的词条内容均采摘于国内权威中药材汇编。

摘录出处①:

摘录出处②:

摘录出处③:

摘录:《中华本草》

别名:七星子鱼、八目鳗、七星鱼、七星鳗

英文名:lamprey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Lampetra japonica(Martens).

药材基源:为七鳃鳗科动物七鳃鳗的全体。

采收和储藏:春至秋季捕捞,风干,或鲜用。

化学成分:内含维生素(vitamin)A。

汉语拼音:Qī Sāi Mán

原形态:七鳃鳗,体台鳗形,光滑无鳞。尾部侧扁,体长可达60cm以上,约为头长的5.2倍。头圆筒形,口近圆形,呈吸盘状,边缘密布乳突。眼发达,位于头前部。鼻孔1个,位于头背两眼中间。头两侧眼后各具1行7个分离的鳃孔。肛门位于体后部,具一细管状突出。肌节自最后鳃孔至肛门红75节。背鳍2个。第1背鳍较低而短,起点距吻端距尾端约相等。第2背鳍较大,中部很高;前、后部渐低,后部与尾鳍相连,鳍条软而细密。臀鳍很低,始自肛门之后,与尾鳍下叶相连。尾鳍予状,上下叶约等长。无胸鳍和腹鳍。体灰青绿色。腹部浅黄色或灰白色,背鳍上部黑色,尾鳍深黑色。

生态环境:部分时期栖息于海中成长后于4-5月回游至浅水河流中砂砾底产卵。卵极小,每次产卵8万万粒,产卵后亲鱼全部死亡。孵出的幼鳗随水漂流,常躲藏于泥沙中夜晚出来摄食,经4-5年后开始变态,入海生活数年,再溯河产卵。为食肉性鱼类,常以吸盘附于大鱼身身,用吸盘内舌上角质齿锉破鱼体,吮吸其血肉。

资源分布:分布于黑龙江、乌苏里江、图们江及松花江等河流中。

性味:味甘;性温

用法用量:内服:煮食,1-2条。外用:适量,鲜口捣敷。

功效与作用:滋补强壮;通经活络;明目。主口眼歪斜;夜盲症;角膜干燥

各家论述:《吉林中草药》:滋补强壮。治口眼歪斜:七星子鱼捣烂涂敷。向左歪敷右面,向右歪敷左面。

归经:肝;肾经

出处:始载于《吉林中草药》。

摘录出处④:

编者后记:

以上是关于中药材 七鳃鳗的详细内容和介绍,该词条由医学士秘方网www.yixueshi.cn收集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在线医师/免费咨询:

李润洲中医师,位于华佗故里/中药之都的安徽亳州,擅长以中医治疗常见疾病。医术精湛,药价低廉。专属私人医生,请加微信联系!

医师微信号:laoshenyi123

发表回复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