闹羊花的功效_闹羊花的用量和禁忌_闹羊花的性味归经

中药材 闹羊花

汉语拼音:Nào Yánɡ Huā 别名:羊踯躅花、踯躅花、惊羊花、老虎花、石棠花、黄喇叭花、水兰花、老鸦花、豹狗花、黄蛇豹花、三钱三、一杯倒、一杯醉、黄牯牛花、石菊花、苗杜鹃花、闷头花、山茶花、黄花花、雷公花、黄花女、毛老虎 性味:辛;性温;有毒

,该词条内容主要介绍关于 闹羊花的功效与作用、用法用量、性味归经、配伍禁忌等, 闹羊花的词条内容均采摘于国内权威中药材汇编。

摘录出处①:

摘录出处②:

摘录:《中药大辞典》

别名:踯躅花(《本草图经》),惊羊花、老虎花(《纲目》),石棠花(《纲目拾遗》),黄喇叭花(《浙江中药手册》),水兰花、老鸦花、豹狗花(《湖南药物志》),黄蛇豹花(《闽东本草》),三钱三、一杯倒、一杯醉(《广西中草药》),黄牯牛花、石菊花、黄杜鹃花、石棠花、闷头花(《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药材基源:为杜鹃花科植物羊踯躅的花序。4~5月间花开放时选择晴天采收。采下后立即晒干。

化学成分:花含毒性成分梫木毒素和石楠素。叶含黄酮类、杜鹃花毒素、煤地衣酸甲酯。

汉语拼音:Nào Yánɡ Huā

原形态:羊踯躅(《本经》),又名:玉支(《别录》),羊不吃草(《本草拾遗》),黄杜鹃(《本草蒙筌》),黄踯躅、羊不食草(《纲目》),南天竺草(汪连仕《采药书》),黄色映山红(《纲目拾遗,),搜山虎(《草药图》),影山黄、八厘麻、出山彪、坐山虎、山枇杷、黄稻节柴、黄株标、大叶株标。

资源分布:常见于山坡、石缝、灌木丛中。分布江苏、浙江、江西、福建、湖南、湖北、河南,四川、贵州等地。主产江苏、浙江、安徽、湖南等地。

性味:辛,温,有毒。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2分;浸酒或入丸、散。外用:捣擦。

功效与作用:①用于手术麻醉

各家论述:①《本经疏证》:"羊踯躅,毒药也。然性能祛风寒湿,故可以治恶痹。痹者,风寒湿所成也。然非元气未虚、脾胃尚实之人不可用。凡用此等毒药,亦须杂以安胃和气血药同用。"

出处:《纲目》

附方:①治风湿痹,身体手足收摄不遂,肢节疼痛,言语蹇涩:踯躅花不限多少,以酒拌蒸一炊久,取出晒干,捣罗为末。用牛乳一合,暖令热,调下一钱。(《圣惠方》)

性状:干燥的花序多皱缩,由6~12朵花组成,簇生在一总柄上,黄灰色至黄褐色;花冠钟状,顶端卷折,表面疏生短柔毛;雄蕊较长,花丝弯曲并露于花冠外面,有的脱落,花药卵黄色。以干燥、黄灰色、无杂质者为佳。

注意:本品有毒,不宜多服、久服。体虚者忌服。

摘录出处③:

摘录:《中国药典》

别名:黄杜鹃、三钱三、毛老虎、一杯倒、八里麻、六轴子[果实]

英文名:FLOS RHODODENDRI MOLLIS

药材基源:本品为杜鹃花科植物羊踯躅Rhododendron molle G. Don 的干燥花,其根、茎、叶和果也入药。四、五月花初开时采收,阴干或晒干。

汉语拼音:Nào Yán Huā

性状鉴别:本品数朵花簇生于一总柄上,多脱落为单朵,灰黄色至黄褐色,皱缩。萼片5裂,裂片半圆形至三角形,边缘有较长的细毛;花冠钟状,筒部较长,约至2.5cm,顶端卷折,5裂,花瓣宽卵形,先端钝或微凹;雄蕊5,花丝卷曲,等长或略长于花冠,中部以下有茸毛,花药红棕色,顶孔裂;雌蕊1,柱头头状;花梗长1~2.8cm,棕褐色,有短茸毛。气微,味微麻。

性味:花:辛,温;有大毒。
根:辛,温。有毒。
果:苦,温。有大毒。

用法用量:根0.5~1钱;果:2~4分;花0.6~1.5g,浸酒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煎水洗或鲜品捣敷。

功效与作用:花:祛风除湿,散瘀定痛。用于风湿痹痛,跌打损伤,皮肤顽癣。外用治癣,煎水含漱治龋齿痛。
根:祛风止咳,散瘀止痛。用于风湿痹痛,跌打损伤,神经痛,慢性支气管炎;外用治肛门瘘管,杀灭钉螺。
果:搜风止痛,止咳平喘。用于跌打损伤,风湿关节痛。
茎、叶:杀蝇蛆,孑孓,钉螺。

用药禁忌:不宜多服、久服。体虚者及孕妇禁用。

归经:花:归肝经。

性状:本品数朵花簇生于一总柄上,多脱落为单朵,灰黄色至黄褐色,皱缩。萼片5裂,裂片半圆形至三角形,边缘有较长的细毛;花冠钟状,筒部较长,约至2.5cm,顶端卷折,5裂,花瓣宽卵形,先端钝或微凹;雄蕊5,花丝卷曲,等长或略长于花冠,中部以下有茸毛,花药红棕色,顶孔裂;雌蕊1,柱头头状;花梗长1~2.8cm,棕褐色,有短茸毛。气微,味微麻。

注意:不宜多服、久服。体虚者及孕妇禁用。

摘录出处④:

摘录:《中华本草》

别名:羊踯躅花、踯躅花、惊羊花、老虎花、石棠花、黄喇叭花、水兰花、老鸦花、豹狗花、黄蛇豹花、三钱三、一杯倒、一杯醉、黄牯牛花、石菊花、苗杜鹃花、闷头花、山茶花、黄花花、雷公花、黄花女、毛老虎

药材基源:药材基源:为杜鹃花科植物羊踯躅的花。

化学成分:花含梫木毒素即木藜芦毒素Ⅰ或杜鹃花毒素(andromedotoxin,grayanotoxin Ⅰ,rhodofoxin),石楠素(ericol-in)[1],羊踯躅素(rhodomollein)Ⅲ、日本杜鹃素Ⅲ即日本羊踯躅素Ⅲ、闹羊花毒素Ⅲ或八厘麻毒素(rhodojaponin Ⅲ)[2],木藜芦毒素Ⅲ(grayanotoxin Ⅲ)及山月桂萜醇(kalmanol)[3]。

汉语拼音:Nào Yánɡ Huā

原形态:落叶灌木,高1-2m。老枝光滑,无毛,褐色,幼枝有短柔毛及刚毛。花芽卵圆形,鳞片9-12片,阔卵形。单叶互生;叶柄短,长2-6mm;叶片纸质,常簇生于枝顶,椭圆形至椭圆状倒披针形,长6-15cm,宽3-6cm,先端钝,具短尖,基部楔形,边缘有睫毛,两面密被灰白色柔毛。花多数排列成短总状伞形花序,顶生,先叶开放或与叶同时开放;花萼小,5裂,半圆形,宿存,被稀疏细毛;花冠宽钟状,金黄色,先端5裂,裂片椭圆形至卵形,上面1片较大,有淡绿色斑点;雄蕊5,与花冠等长或稍伸出花冠外,花药孔裂;雌蕊1,子房上位,5室,外被灰色长毛,花柱细长,无毛长于雄蕊,柱头头状。蒴果长椭圆形,长达2.5cm,熟时深褐色,具细柔毛和疏刚毛,胞间开裂。种子多数,细小,灰棕色,扁卵形,边缘有薄膜翅。花期4-5月,果期6-8月。

资源分布:生态环境:生于丘陵山坡、石缝、灌丛或草丛中。

性味:辛;性温;有毒

用法用量:内服:研末,0.3-0.6g;煎汤,0.3-0.6g;或入丸、散;或浸酒。外用:适量,研末调敷,或鲜品捣敷。

功效与作用:祛风除湿;定痛;杀虫。主风湿痹痛;偏正头痛;跌扑肿痛;龋齿疼痛;皮肤顽癣;疥疮

各家论述:1.《本经疏证》:羊踯躅,毒药也。然性能祛风寒湿,故可以治恶痹。痹者,风寒湿所成也。然非元气未虚、脾胃尚实之人不可用。凡用此等毒药,亦须杂以安胃和气血药同用。

归经:肝经

出处:出自《本草纲目》。

附方:踯躅丸《圣济总录》;伏虎丹《和剂局方》;

性状:性状鉴别 花多皱缩。花梗灰白色,长短不等。花萼5裂,边缘有较长的细毛。花冠钟状,长至3cm,5裂,顶端卷折,表面疏生短柔毛,灰黄色至黄褐色。雄蕊较花冠为长,弯曲,露出花冠外,花药棕黄色,2室,孔裂。商品不带子房,花等及花梗也常除去。气微.味微苦。

炮制:净制:晴天采摘后立即晒干,除去杂质及花梗,备用。

注意:本品有毒,不宜多服、久服。体虚者忌服。《本草经疏》:气血虚人忌之。

编者后记:

以上是关于中药材 闹羊花的详细内容和介绍,该词条由医学士秘方网www.yixueshi.cn收集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在线医师/免费咨询:

李润洲中医师,位于华佗故里/中药之都的安徽亳州,擅长以中医治疗常见疾病。医术精湛,药价低廉。专属私人医生,请加微信联系!

医师微信号:laoshenyi123

发表回复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