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材 山乌桕叶

汉语拼音:Shān Wū Jiù Yè 性味:苦;温;小毒

,该词条内容主要介绍关于 山乌桕叶的功效与作用、用法用量、性味归经、配伍禁忌等, 山乌桕叶的词条内容均采摘于国内权威中药材汇编。

摘录出处①:

摘录出处②:

摘录:《中药大辞典》

山乌桕叶的功效_山乌桕叶的用量和禁忌_山乌桕叶的性味归经-医学资源分享网

药材基源:大戟科植物山乌桕的叶,夏、秋采收。

汉语拼音:Shān Wū Jiù Yè

功效与作用:治毒蛇咬伤,痈肿。

出处:《广西民间常用草药》

附方:①治毒蛇咬伤:山乌桕叶、紫背金牛等分。共捣烂,敷患处四周。

摘录出处③:

摘录:《辞典》

药材基源:大戟科植物山乌桕的叶,夏、秋采收。

功效与作用:治毒蛇咬伤,痈肿。

出处:《广西民间常用草药》

附方:①治毒蛇咬伤:山乌桕叶、紫背金牛等分。共捣烂,敷患处四周。
②治青竹蛇咬伤:生山乌桕叶四两,一半生嚼服;一半捣烂,敷患处四周。
③治妇女乳痈:山乌桕叶适量,砂糖少许。共捣烂,敷患处。(选方出《广西民间常用草药》)

摘录出处④:

摘录:《中华本草》

英文名:Leaf of Moutain Tallowtree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Sapium discolor(Champ.ex Benth.)Muell.Arg.[Stillingia discolor Chmp.ex Benth.]

药材基源:为大戟科植物山乌桕Sapium discolor(Champ.ex Benth.)Muell.-Arg.的叶。

采收和储藏:夏、秋季采收,鲜用或晒干。

化学成分:叶含蒲公英赛醇(taraxerol),β-谷甾醇(β-sitosterol)和并没食子酸(ellagic acid)。

汉语拼音:Shān Wū Jiù Yè

原形态:山乌桕 落叶乔木或灌木,高达10m。小枝灰褐色,有点状皮孔。叶互生;叶柄长2-7.5cm,顶端有腺体2;叶片纸质,椭圆状卵形,长3-10cm,宽2-5cm,全缘,下面粉绿色;侧脉8-12对。穗状花序顶生,长4-9cm;单性,雌雄同序,无花瓣及花盘;雄花花萼杯状,先端不整齐齿状裂,雄蕊2,极少3;雌花生在花序的近基部,萼片3,三角形,于房卵形,3室,花柱3,基部合生。蒴果球形,黑色,直径1-1.5cm;种子近球形,长4-5mm,直径3-4mm,外被蜡层。花期4-6月,果期6-12月。

生态环境:生于平原、丘陵、山地的疏林或灌木丛中。

资源分布:分布于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湖南、广东、海南、广西、贵州、云南等地。

性状鉴别:性状鉴别 叶片菱状卵形,长3-9cm,宽2.5-5cm,先端长尖,基部楔形,全缘,上面暗绿色,微有光泽,下面黄绿色,基部有密腺1对。气微,味苦。有小毒。

性味:苦;温;小毒

用法用量:外用:适量,鲜品捣敷;或煎水洗。

功效与作用:活血;解毒;利湿。主跌打损伤;毒蛇咬伤;湿疹;过敏性皮炎;缠腰火丹;乳痈

归经:肺;肝经

出处:出自《贵州民间药物》

性状:性状鉴别 叶片菱状卵形,长3-9cm,宽2.5-5cm,先端长尖,基部楔形,全缘,上面暗绿色,微有光泽,下面黄绿色,基部有密腺1对。气微,味苦。有小毒。

编者后记:

以上是关于中药材 山乌桕叶的详细内容和介绍,该词条由医学士秘方网www.yixueshi.cn收集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在线医师/免费咨询:

李润洲中医师,位于华佗故里/中药之都的安徽亳州,擅长以中医治疗常见疾病。免费咨询、免费诊断。请加微信联系!微信号:laoshenyi123 点此扫码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来自大数据采集及用户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本帖内容仅供学术研究使用,请勿依据本内容自行用药,否则一切后果与本站无关,疾病用药请咨询专业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