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材 檀香

汉语拼音:Tán Xiān 别名:白檀、白檀木 性味:辛,温。

,该词条内容主要介绍关于 檀香的功效与作用、用法用量、性味归经、配伍禁忌等, 檀香的词条内容均采摘于国内权威中药材汇编。

摘录出处①:

摘录:《中国药典》

别名:白檀、白檀木

英文名:LIGNUM SANTALI ALBI

药材基源:本品为檀香科檀香属植物檀香Santalum album L.树干的心材。

汉语拼音:Tán Xiān

性状鉴别:本品为长短不一的圆柱形木段,有的略弯曲,一般长约1m,直径10~30cm。外表面灰黄色或黄褐色,光滑细腻,有的具疤节或纵裂,横截面呈棕黄色,显油迹;棕色年轮明显或不明显,纵向劈开纹理顺直。质坚实,不易折断。气清香,燃烧时香气更浓;味淡,嚼之微有辛辣感。

性味:辛,温。

用法用量:2~5g。

功效与作用:行气温中,开胃止痛。用于寒凝气滞,胸痛,腹痛,胃痛食少;冠心病,心绞痛。

归经:归脾、胃、心、肺经。

性状:本品为长短不一的圆柱形木段,有的略弯曲,一般长约1m,直径10~30cm。外表面灰黄色或黄褐色,光滑细腻,有的具疤节或纵裂,横截面呈棕黄色,显油迹;棕色年轮明显或不明显,纵向劈开纹理顺直。质坚实,不易折断。气清香,燃烧时香气更浓;味淡,嚼之微有辛辣感。

炮制:除去杂质,镑片或锯成小段,劈成小碎块。

摘录出处②:

摘录:《中华本草》

别名:旃檀、白檀、檀香木、真檀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Santalum album L.

药材基源:为檀香科植物檀香树干的心材。

采收和储藏:原产地植后30~40年采伐,锯成段,砍去色淡的边材,心材干燥入药。

化学成分:心材含挥发油(白檀油)3-5%。油含A檀香萜醇和β-檀香萜醇(α-,β-Santalol)90%以上,檀萜烯(Santene)、α-檀香萜烯和β-檀香花烯(α-,β-Santalene)、檀萜烯酮(Santenone)、檀萜烯酮醇(Santenone alcohol)、及少量的檀香萜酸(Santalic acid)、檀油酸(Teresantalicacid)、紫檀萜醛(Santal aldehyde)。树干、枝和根的心材含挥发油(白檀油)1.6%-6%;根部心材产油率达10%,茎部心材次之。挥发油的主成分为α-及β-檀香醇(α-,β-santalol),达90%以上;并含α-及β-檀香烯(α-,β-santalene)、檀烯(santene)、檀萜酮(α-santenone)、α-檀萜醇(α-santenol)、檀香酮(santalone)、檀香酸(santalic acid)、檀油酸(teresantalic acid)、异戊醛isovaleraldehyde)、檀油醇(teresantalol),以及三环准檀香醛(tricycloekasantal)。本部分另含檀香色素(santalin)、去氧檀香色素(deoxysantalin)及银槭醛(sinapyl aldehyde)、松柏醛(阿魏醛,coniferyl aldehyde,ferulaldehyde)、紫丁香醛(syringic aldehyde)、香荚醛(vanillin)。另报道国产檀香木含挥发油量高达10%,通常为2.5%-5%,云南引种7年的小树出油率较低(1.52%),侧枝更低(0.51%)。用GC-MS测定了含量较低的各组分,在20个化合物中,12个是已知化合物,如三环准檀香醛、α-檀香烯、α和β-檀香醇、α和β-檀萜醇,以及反-α-佛手烯(trans-α-berg-amotene)、香榧醇(nuciferol)及α-姜黄烯(α-curcumene)等。

汉语拼音:Tán Xiānɡ

原形态:常绿小乔木,高约10m。枝具条纹,有多数皮孔和半圆形的叶痕;小枝细长,节间稍肿大。叶片椭圆状卵形,膜质,长4-8cm,宽2-4cm,先端锐尖,基部楔形或阔楔形,多少下延,边缘波状,稍外折,背面有白粉,中脉在背面突起,侧脉约10对;叶柄细长,长1-1.5cm。三歧聚伞式圆锥花序腋生或顶生,长2.5-4cm;苞片2枚,钻状披针形,长2.5-3mm,早落;总花梗长2-5cm;花梗长2-4mm;花长4-.5mm,直径5.6mm;花被管钟状,长约2mm,淡绿色;花被4裂,裂片卵状三角形,内部初时绿黄色,后呈深棕红色;雄蕊4,外伸;花盘裂片卵圆形,长约1mm;花柱长3mm,深红色,柱头浅3(-4)裂。核果长1-1.2cm,直径约1cm,外果皮肉质多汁,成熟时深紫红色至紫黑色,先端稍平坦,宿存花枝基多少隆起,内果皮具纵棱3-4条。花期5-6月,果期7-9月。

生态环境:野生或栽培。

资源分布:分布于澳大利亚、印度尼西亚和南亚等地。我国台湾、广东、海南、云南有引种。

性状鉴别:性状鉴别 心材圆柱形,有的略弯曲,长50-100cm,直径10-20cm。表面淡灰黄色,光滑细密,有时可见纵裂纹,有刀削痕。横切面棕色,显油迹;纵向劈开纹理顺直。质坚实,不易折断。气清香,味微苦。燃烧时香气浓烈。
以体重质坚、显油迹、香气浓郁而持久、烧之气香者为佳。
显微鉴别 粉末特征:淡黄棕色。
①含晶厚壁细胞类长方形或长方形,直径约至45μm,壁厚,于角隅处特厚,木化,层纹隐约可见,胞腔内含草酸钙方晶;含晶细胞位于纤维旁,形成晶纤维。②草酸钙方晶多面形、鱼类方形、鱼尾状双晶及

性味:辛;性温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 1.5-3g,后下;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磨汁涂。

功效与作用:行气;散寒;止痛。主胸腹胀痛;霍乱吐泻;噎膈吐食;寒疝腹痛及肿毒

各家论述:1. 陶弘景:消风肿。
2.《本草拾遗》:主心腹霍乱,中恶,杀虫。
3.《日华子本草》:治心痛,霍乱。肾气腹痛,浓煎服;水磨敷外肾并腰肾病处。
4.《珍珠囊》:引胃气止升,进食。
5.《纲目》:治噎膈吐食。又面生黑子,每夜以浆水洗拭令赤,磨汁涂之。
6.《本草备要》:调脾胃,利胸膈,为理气要药。

用药禁忌:《本草汇言》:如阴虚火盛,有动血致嗽者,勿用之。

归经:脾;胃;肺经

出处:出自《名医别录》。
1.《本草拾遗》:白擅,树如檀,出海南。
2.《本草图经》:檀香有数种,黄、白、紫之异,今人盛用。
3.《纲目》:檀香,今岭南诸地亦留有之。树叶留似荔枝,皮青色而滑泽。

附方:①治心腹诸痛,属半虚半实者:丹参一两,白檀香、砂仁各一钱半。水煎服。(《医学金针》丹参饮)②治心腹冷痛:白檀香三钦(为极细末),干姜五钱。泡汤调下。③治噎膈饮食不入:白檀香一钱五分,茯苓、橘红各二钱。俱为极细末,人参汤凋下。④治阴寒霍乱:白檀香、藿香梗、木香、肉桂各一钱五分。为极细末。每用一钱,炒姜五钱,泡汤调下。(②方以下出《本草汇言》)⑤解恶毒风肿:白檀香、沉香各一块,重一分,槟榔一枚。上三味各于砂盆中以水三盏细磨取尽,滤去滓,银石铫内煎沸,候温,分作三服。(《圣济总录》檀香饮)

性状:性状鉴别 心材圆柱形,有的略弯曲,长50-100cm,直径10-20cm。表面淡灰黄色,光滑细密,有时可见纵裂纹,有刀削痕。横切面棕色,显油迹;纵向劈开纹理顺直。质坚实,不易折断。气清香,味微苦。燃烧时香气浓烈。

炮制:用水浸泡,镑片或劈碎,晾干。

注意:《本草汇言》:如阴虚火盛,有动血致嗽者,勿用之。

摘录出处③:

摘录:《辞典》

别名:旃檀(竺法真《罗浮山疏》),白檀(陶弘景),白檀香、黄檀香(《本草图经》),真檀,裕香(《纲目》)。

药材基源:为檀香科植物檀香的心材。全年可采。采得后切成小段,除去边材(制造檀香器具时,剩下的碎材,亦可利用)。

原形态:常绿小乔木,高6~9米。具寄生根。树皮褐色,粗糙或有纵裂;多分枝,幼枝光滑无毛。叶对生;革质;叶片椭圆状卵形或卵状披针形,长3.5~5厘米,宽2~2.5厘米,先端急尖或近急尖,基部楔形,全缘,上面绿色,下面苍白色,无毛;叶柄长0.7~1厘米,光滑无毛。花腋生和顶生,为三歧式的聚伞状圆锥花序;花梗对生,长约与花被管相等;花多数,小形,最初为淡黄色,后变为深锈紫色;花被钟形,先端4裂,裂片卵圆形,无毛;蜜腺4枚,略呈圆形,着生在花被管的中部,与花被片互生;雄蕊4,与蜜腺互生,略与雌蕊等长,花药2室,纵裂,花丝线形;子房半下位,花柱柱状,柱头3裂。核果球形,大小似樱桃核,成熟时黑色,肉质多汁,内果皮坚硬,具3短棱。种子圆形,光滑无毛。
本植物心材中的树脂(檀香泥)亦供药用,另详专条。

资源分布:野生或栽培。分布印度、马来西亚、澳大利亚及印度尼西亚等地。我国台湾亦有栽培。主产于印度。印度尼西亚等地。

性状鉴别:分黄檀香和白檀香两种。多呈圆柱形或微扁;挺直,少数微有弯曲,常锯成长短不等之段,一般长50~100厘米,直径10~20厘米。表面淡黄棕色,放置日久则颜色较深,外表光滑细致,可见细长的纵裂隙。两端平截面整齐,截断面圆形或微扁圆形,具细长裂隙,呈放射状排列,并可见锯断痕迹。质致密而坚实,极难折断,碎块折断后呈刺状。具异香,燃烧时更为浓烈,味微苦。黄檀香色深,味较浓;白檀香质坚,色稍淡。制造器具后剩余的碎材,称为檀香块,大小形状,极不规则,表面光滑碗稍粗糙,色较深,有时可见年轮,呈波纹状。纵劈后,断面纹理整齐,纵直而具细沟。以色黄,质坚而致密、油性大,香味浓厚者为佳。

性味:辛,温。
①《日华子本草》:热,无毒。
②《珍珠囊》:甘苦。
③《汤液本草》:气温,味辛,无毒。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2钱;或入丸、散。外用:磨汁涂。

功效与作用:理气,和胃。治心腹疼痛,噎膈呕吐,胸膈不舒。
①陶弘警:消风肿。
②《本草拾遗》:主心腹霍乱,中恶,杀虫。
③《日华子本草》:治心痛,霍乱。肾气腹痛,浓煎服;水磨敷外肾并腰肾痛处。
④《珍珠囊》:引胃气上升,进食。
⑤《纲目》:治噎膈吐食。又面生黑子,每夜以浆水洗拭令赤,磨汁涂之。
⑥《本草备要》;调脾胃,利胸膈,为理气要药。

各家论述:①李杲:檀香能调气而清香,引芳香之物上行至极高之分,最宜橙橘之属,佐以姜、枣,将以葛根、豆蔻、缩砂、益智通行阳明之经,在胸膈之上,处咽嗌之中,同为理气之药。
②《本草述》:白檀之用,在洁古云引胃气上升,进饮食,而时珍所谓治噎膈吐食,不几能升者又能降乎?东垣所说,白檀调气在胸膈之上,处咽嗌之间,而《日华子》更言煎服止心腹痛、霍乱、肾气痛,是则其调气不止在上焦而已也。总之,元气根于肾,畅于脾胃,统于肺,由下而升,即得从上而降,盖原其所自始,义固如是;而胸膈之上,咽喉之间,乃主气之肺,其所治在斯耳。第白檀功用,尽于东垣散冷气一语,如弘景消风热肿毒,亦即阳气之不能达于阴者,所郁聚为热风,是热之所化耳,无二义也,非谓其治冷又治热也。
③《本草求真》:白檀香,熏之清爽可爱,凡因冷气上结,饮食不进,气逆上吐,抑郁不舒,服之能引胃气上升。且能散风辟邪,消肿住痛,功专入脾与肺,不似沉香力专主降,而能引气下行也。

用药禁忌:《本草汇言》:如阴虚火盛,有动血致嗽者,勿用之。

归经:入脾,胃、肺经。
①《汤液本草》:入手太阴,足少阴、阳明经。
②《本草通玄》:脾,肺。
③《本草再新》:入肝、脾、肺三经。

出处:《别录》

附方:①治心腹诸痛,属半虚半实者:丹参一两,白檀香、砂仁各一钱半。水煎服。(《医学金针》丹参饮)
②治心腹冷痛:白檀香三钱(为极细末),干姜五钱。泡汤调下。
③治噎膈饮食不入:白檀香一钱五分,茯苓,橘红各二钱。俱为极细末,人参汤调下。
④治阴寒霍乱:白檀香、霍香梗、木香、肉桂各一钱五分。为极细末。每用一钱,炒姜五钱,泡汤调下。(②方以下出《本草汇言》)
⑤解恶毒风肿:白檀香、沉香各一块,重一分,槟榔一枚。上三味各于砂盆中以水三盏细磨取尽,滤去滓,银石铫内煎沸,候温,分作三服。(《圣济总录》檀香饮)

摘录出处④:

摘录:《中药大辞典》

别名:旃檀(竺法真《罗浮山疏》),白檀(陶弘景),白檀香、黄檀香(《本草图经》),真檀,裕香(《纲目》)。

药材基源:为檀香科植物檀香的心材。全年可采。采得后切成小段,除去边材(制造檀香器具时,剩下的碎材,亦可利用)。

化学成分:心材含挥发油(白檀油)3~5%。油含α-檀香萜醇和β-檀香萜醇90%以上,檀萜烯、α-檀香萜烯和β-檀香萜烯、檀萜烯酮、檀萜烯酮醇及少量的檀香萜酸、檀油酸、紫檀萜醛。

汉语拼音:Tán Xiānɡ

原形态:常绿小乔木,高6~9米。具寄生根。树皮褐色,粗糙或有纵裂;多分枝,幼枝光滑无毛。叶对生;革质;叶片椭圆状卵形或卵状披针形,长3.5~5厘米,宽2~2.5厘米,先端急尖或近急尖,基部楔形,全缘,上面绿色,下面苍白色,无毛;叶柄长0.7~1厘米,光滑无毛。花腋生和顶生,为三歧式的聚伞状圆锥花序;花梗对生,长约与花被管相等;花多数,小形,最初为淡黄色,后变为深锈紫色;花被钟形,先端4裂,裂片卵圆形,无毛;蜜腺4枚,略呈圆形,着生在花被管的中部,与花被片互生;雄蕊4,与蜜腺互生,略与雌蕊等长,花药2室,纵裂,花丝线形;子房半下位,花柱柱状,柱头3裂。核果球形,大小似樱桃核,成熟时黑色,肉质多汁,内果皮坚硬,具3短棱。种子圆形,光滑无毛。

资源分布:野生或栽培。分布印度、马来西亚、澳大利亚及印度尼西亚等地。我国台湾亦有栽培。主产于印度。印度尼西亚等地。

性味:辛,温。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2钱;或入丸、散。外用:磨汁涂。

功效与作用:理气,和胃。治心腹疼痛,噎膈呕吐,胸膈不舒。

各家论述:①李杲:"檀香能调气而清香,引芳香之物上行至极高之分,最宜橙橘之属,佐以姜、枣,将以葛根、豆蔻、缩砂、益智通行阳明之经,在胸膈之上,处咽嗌之中,同为理气之药。"

归经:入脾,胃、肺经。

出处:《别录》

附方:①治心腹诸痛,属半虚半实者:丹参一两,白檀香、砂仁各一钱半。水煎服。(《医学金针》丹参饮)

性状:分黄檀香和白檀香两种。多呈圆柱形或微扁;挺直,少数微有弯曲,常锯成长短不等之段,一般长50~100厘米,直径10~20厘米。表面淡黄棕色,放置日久则颜色较深,外表光滑细致,可见细长的纵裂隙。两端平截面整齐,截断面圆形或微扁圆形,具细长裂隙,呈放射状排列,并可见锯断痕迹。质致密而坚实,极难折断,碎块折断后呈刺状。具异香,燃烧时更为浓烈,味微苦。黄檀香色深,味较浓;白檀香质坚,色稍淡。制造器具后剩余的碎材,称为檀香块,大小形状,极不规则,表面光滑碗稍粗糙,色较深,有时可见年轮,呈波纹状。纵劈后,断面纹理整齐,纵直而具细沟。以色黄,质坚而致密、油性大,香味浓厚者为佳。

炮制:用水浸泡,镑片或劈碎,晾干。

注意:《本草汇言》:"如阴虚火盛,有动血致嗽者,勿用之。"

编者后记:

以上是关于中药材 檀香的详细内容和介绍,该词条由医学士秘方网www.yixueshi.cn收集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在线医师/免费咨询:

李润洲中医师,位于华佗故里/中药之都的安徽亳州,擅长以中医治疗常见疾病。免费咨询、免费诊断。请加微信联系!微信号:laoshenyi123 点此扫码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来自大数据采集及用户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本帖内容仅供学术研究使用,请勿依据本内容自行用药,否则一切后果与本站无关,疾病用药请咨询专业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