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材 杜茎山

汉语拼音:Dù Jīnɡ Shān 别名:土恒山、踏天桥、水麻叶、山茄子、胡椒树、金砂根、白茅茶、白花茶、野胡椒、山桂花、水光钟 性味:苦;性寒

,该词条内容主要介绍关于 杜茎山的功效与作用、用法用量、性味归经、配伍禁忌等, 杜茎山的词条内容均采摘于国内权威中药材汇编。

摘录出处①:

摘录:《中华本草》

杜茎山的功效_杜茎山的用量和禁忌_杜茎山的性味归经-医学资源分享网

别名:土恒山、踏天桥、水麻叶、山茄子、胡椒树、金砂根、白茅茶、白花茶、野胡椒、山桂花、水光钟

药材基源:药材基源:为紫金牛科植物杜茎山的根或茎叶。

化学成分:果实中含杜茎山醌(maesaquinone)[1]。

汉语拼音:Dù Jīnɡ Shān

原形态:灌木,高1-3m。直立,有时外倾或攀援;小枝具细条纹,疏生皮孔。叶互生;叶柄长5-13mm;叶片革质,有时较薄,椭圆形至披针状椭圆形,或倒卵形至长圆状倒卵形,一般长约10cm,宽约3cm,朱端渐尖、急尖或钝,有时尾状渐尖,基部楔形、钝或圆形,几全缘或中部以上具疏锯齿,或除基部外均具疏细齿;背面中脉明显,隆起,侧脉5-8对,不甚明显,尾端直达齿尖。总状花序或圆锥花序,单1或2-3个腋生,长1-3cm,仅近基部具少数分枝;苞片卵形,长不到1mm;花梗长2-3mm,无毛或被极疏的微柔毛;小苞片广卵形或肾形,紧贴花萼基部,具疏细缘毛或腺点;花喜长约2mm,萼片长约1mm,卵形至近半圆形,具明显的脉状腺条纹,裂片长为管的1/3或更短,卵形或肾形,边缘略具细齿;雄蕊着生于花冠中部略上,内藏;花丝与花药等长,花药卵形,背部具腺点;柱头分裂。果球形,直径4-5mm,肉质,具脉状腺条纹,宿存萼包果先端,常冠宿存花柱。花期1-3月,果期10月或翌年5月。

资源分布:生态环境:生于海拔300-2000m的山坡或石灰山灌丛或疏林下。

性味:苦;性寒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0g。外用:适量,煎水洗或捣敷。

功效与作用:祛风邪;解疫毒;消肿胀。主热性传染病;寒热发歇不定;身疼;烦躁;口渴;水肿;跌打肿痛;外伤出血

各家论述:1.《本草图经》:主温瘴寒热发歇不定,烦渴,头疼,心躁。取其叶捣烂,以新酒浸,绞汁服之,吐出恶涎甚效。

出处:出自《本草图经》。

性状:性状鉴别 茎类圆柱形,长短不一,表面黄褐色,具细条纹及疏生的皮孔。叶片多破碎,完整者展平后呈椭圆形、椭圆状披针形、倒卵形或长圆状卵形,长5-15cm,宽2-5cm,先端尖或急尖,基部楔形或圆形,边缘中部以上有疏齿。气微,味苦。

摘录出处②:

摘录:《辞典》

别名:土恒山(《纲目》),踏天桥、水麻叶(《湖南药物志》),山茄子(江西《草药手册》)。

药材基源:为紫金牛科植物杜茎山的根、叶。全年可采。

原形态:常绿灌木,高1~3米,少分枝,有时攀援状,全部秃净。叶互生,近革质,长椭圆形或狭椭圆形,长5~15厘米,宽2~5厘米,先端渐尖,基部楔形或钝圆,全缘或基部全缘,中部以上有疏锯齿;叶柄长0.5~1厘米。总状花序腋生,长1~3厘米;花黄白色,生于短柄上;小苞片阔卵形至肾形;萼、花冠5裂,花冠管长3~4毫米,长约为萼片的3倍;雄蕊5;雌蕊1。浆果球形或卵形,花萼宿存。种子多数,黑色。花期春季。

资源分布:多生于常绿阔叶林下。分布长江中、下游至福建、广东、广西等地。

性味:《本草图经》:苦,寒。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0.5~1两。外用:捣敷。

功效与作用:祛风,解疫毒,消肿胀。治感冒头痛眩晕,寒热躁渴,水肿,腰痛。
①《本草图经》:主温瘴寒热发歇不定,烦渴,头疼,心躁。取其叶捣烂,以新酒浸,绞汁服之。吐出恶涎甚效。
②《湖南药物志》:祛风寒,消肿胀。治腰痛,感冒头痛,眼目晕眩。

出处:《本草图经》

附方:①治水肿:杜茎山、泡桐、通草,水煎去渣,加豆腐一块服。(《湖南药物志》)
②治黄肿,腹水:杜茎山根、地茄子根、野黄麦菜、灯笼草各一两。水煎服,以绿壳鸭蛋为引。(江西《草药手册》)
③治皮肤风毒:杜茎山根与白糖,煎服。(《广西植物名录》)
④止血,消肿痛:杜茎山茎叶,捣烂敷。(江西《草药手册》)

摘录出处③: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别名:踏天桥、山茄子[江西南丰]

药材基源:紫金牛科杜茎山属植物杜茎山Maesa japonica (Thunb.) Moritzi,以根、叶入药。全年可采,洗净晒干。

汉语拼音:Dù Jīnɡ Shān

性味:苦,寒。

用法用量:根3~5钱;叶外用适量,捣烂敷患处。

功效与作用:祛风利尿,止血,消肿。

摘录出处④:

摘录:《中药大辞典》

别名:土恒山(《纲目》),踏天桥、水麻叶(《湖南药物志》),山茄子(江西《草药手册》)。

药材基源:为紫金牛科植物杜茎山的根、叶。全年可采。

化学成分:果实中含杜茎山醌。

汉语拼音:Dù Jīnɡ Shān

原形态:常绿灌木,高1~3米,少分枝,有时攀援状,全部秃净。叶互生,近革质,长椭圆形或狭椭圆形,长5~15厘米,宽2~5厘米,先端渐尖,基部楔形或钝圆,全缘或基部全缘,中部以上有疏锯齿;叶柄长0.5~1厘米。总状花序腋生,长1~3厘米;花黄白色,生于短柄上;小苞片阔卵形至肾形;萼、花冠5裂,花冠管长3~4毫米,长约为萼片的3倍;雄蕊5;雌蕊1。浆果球形或卵形,花萼宿存。种子多数,黑色。花期春季。

资源分布:多生于常绿阔叶林下。分布长江中、下游至福建、广东、广西等地。

性味:《本草图经》:"苦,寒。"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0.5~1两。外用:捣敷。

功效与作用:祛风,解疫毒,消肿胀。治感冒头痛眩晕,寒热躁渴,水肿,腰痛。

出处:《本草图经》

附方:①治水肿:杜茎山、泡桐、通草,水煎去渣,加豆腐一块服。(《湖南药物志》)

编者后记:

以上是关于中药材 杜茎山的详细内容和介绍,该词条由医学士秘方网www.yixueshi.cn收集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在线医师/免费咨询:

李润洲中医师,位于华佗故里/中药之都的安徽亳州,擅长以中医治疗常见疾病。免费咨询、免费诊断。请加微信联系!微信号:laoshenyi123 点此扫码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来自大数据采集及用户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本帖内容仅供学术研究使用,请勿依据本内容自行用药,否则一切后果与本站无关,疾病用药请咨询专业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