橘皮的功效_橘皮的用量和禁忌_橘皮的性味归经

中药材 橘皮

汉语拼音:Jú Pí 别名:陈皮(孟诜),贵老(侯宁极《药谱》),黄橘皮(《鸡峰普济方》),红皮(《汤液本草》)。 性味:辛苦,温。

,该词条内容主要介绍关于 橘皮的功效与作用、用法用量、性味归经、配伍禁忌等, 橘皮的词条内容均采摘于国内权威中药材汇编。

摘录出处①:

摘录出处②:

摘录:《中药大辞典》

别名:陈皮(孟诜),贵老(侯宁极《药谱》),黄橘皮(《鸡峰普济方》),红皮(《汤液本草》)。

药材基源:为芸香科植物福橘或朱橘等多种橘类的果皮。10月以后采摘成熟果实,剥取果皮,阴干或晒干。

化学成分:福橘果皮含挥发油,其中主要为柠檬烯。

汉语拼音:Jú Pí

资源分布:主产四川、浙江、福建。此外,江西、湖南等地亦产。

性味:辛苦,温。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3钱;或入丸、散。

功效与作用:治疗急性乳腺炎:取陈皮1两,甘草2钱,每日1剂,煎服2次;严重者可每日2剂,煎服4次。据临床观察,发病在1~2天内治疗者,大都获得良好效果,治愈率在70%以上.一般2~3天即愈。发病时间愈长,疗效愈差。已化脓者无效。

各家论述:①《医学启源》:"橘皮能益气,加青皮减半,去滞气,推陈致新。若补脾胃,不去白,若理胸中滞气,去包。《主治秘要》云,苦辛益气,利肺,有甘草则补肺,无则泻肺。"

归经:入脾、肺经。

出处:《本经》

附方:①治脾胃不调,冷气暴折,客乘于中,寒则气收聚,聚则壅遏不通,是以胀满,其脉弦迟:黄橘皮四两,白术二两。上为细末,酒糊和丸如桐子大,煎木香汤下三十丸,食前。(《鸡蜂普济方》宽中丸)

性状:完整的果皮常剖成4瓣,每瓣多呈椭圆形,在果柄处连在一起。有时破碎分离,或呈不规则形的碎片状。片厚1~2毫米,通常向内眷曲:外表面鲜橙红色、黄棕色至棕褐色,有无数细小而凹入的油室;内表面淡黄白色,海绵状,并有短线状的维管束(橘络)痕,果蒂处较密。质柔软,干燥后质脆,易折断,断面不平。气芳香,味苦。以皮薄、片大、色红、油润、香气浓者为佳。

炮制:刷去泥土,拣净杂质,喷淋清水,闷润后切丝或切片,晾干。

注意:气虚及阴虚燥咳患者不宜。吐血证慎服。

摘录出处③:

摘录:《辞典》

别名:陈皮(孟诜),贵老(侯宁极《药谱》),黄橘皮(《鸡峰普济方》),红皮(《汤液本草》)。

药材基源:为芸香科植物福橘或朱橘等多种橘类的果皮。10月以后采摘成熟果实,剥取果皮,阴干或晒干。

资源分布:主产四川、浙江、福建。此外,江西、湖南等地亦产。

性状鉴别:完整的果皮常剖成4瓣,每瓣多呈椭圆形,在果柄处连在一起。有时破碎分离,或呈不规则形的碎片状。片厚1~2毫米,通常向内眷曲:外表面鲜橙红色、黄棕色至棕褐色,有无数细小而凹入的油室;内表面淡黄白色,海绵状,并有短线状的维管束(橘络)痕,果蒂处较密。质柔软,干燥后质脆,易折断,断面不平。气芳香,味苦。以皮薄、片大、色红、油润、香气浓者为佳。

性味:辛苦,温。
①《本经》:味辛,温。
②《别录》:无毒。
③崔禹锡《食经》:味辛苦。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3钱;或入丸、散。

功效与作用:理气,调中,燥湿,化痰。治胸腹胀满,不思饮食,呕吐哕逆,咳嗽痰多。亦解鱼、蟹毒。
①《本经》:主胸中瘕热、逆气,利水谷,久服去臭,下气。
②《别录》:下气,止呕咳,除膀胱留热、停水、五琳,利小便,主脾不能消谷,气冲胸中,吐逆霍乱,止泄,去寸白。
③《药性论》:治胸膈间气,开胃,主气痢,消痰涎,治上气咳嗽。
④《本草拾遗》:去气,调中。
⑤《日华子本草》:消痰止嗽,破Y瘕痃癣。
⑥《医学启源》:去胸中寒邪,破滞气,益脾胃。
⑦《纲目》:疗呕哕反胃嘈杂,时吐清水,痰痞,^疟,大肠闭塞,妇人乳痈。入食料解鱼腥毒。
⑧《随息居饮食谱》:解鱼、蟹毒。治噫噎,胀闷,疳疟。泻痢,便秘,脚气。

各家论述:①《医学启源》:橘皮能益气,加青皮减半,去滞气,推陈致新。若补脾胃,不去白,若理胸中滞气,去包。《主治秘要》云,苦辛益气,利肺,有甘草则补肺,无则泻肺。
②《日用本草》:橘皮,能散能泻,能温能补,能消膈气,化痰涎,和脾止嗽,通五淋。中酒呕吐恶心,煎饮之效。
③《纲目》:橘皮,苦能泻能燥,辛能散,温能和。其治百病,总是取其理气噪湿之功,同补药则补,同泻药则泻,同升药则升,同降药则降。脾乃元气之母,肺乃摄气之a,故橘皮为二经气分之药,但随所配市补泻升降也。洁古张氏云,陈皮、枳壳,利其气而痰自下,盖此义也。同杏仁治大肠气闷,同桃仁治大肠血s,皆取其通滞也。按方勺《泊宅编》云,橘皮宽膈降气、消痰饮极有殊功。他药贵新,惟此贵陈。
④《本草经疏》:橘皮,主胸中瘕热逆气,气冲胸中呕咳者,以肺主气,气常则顺,气变则逆,逆则热聚于胸中而成瘕,瘕者假也,如痞满郁闷之类也,辛能散,苦能泄,温能通行,则逆气下,呕咳止,胸中瘕热消矣。脾为运动磨物主脏,气滞则不能消化水谷,为吐逆、霍乱、泄泻等证,苦温能燥脾家之湿,使滞气运行,诸证自瘳矣。肺为水之上源,源竭则下流不利,热结膀胱,肺得所养而津液贯输,气化运动,故膀胱留热,停水、五淋皆通也。去臭及寸白者,辛能散邪,苦能杀虫也。
⑤《木草正》:陈皮,气实痰滞必用。留白者微甘而性缓,去白者用辛而性速。
⑥《本草汇言》:顾朽匏曰,橘皮总属理气之珍,若霍乱呕吐,气之逆也:泄泻下利,气之寒也;关格中满,气之闭也;食积痰涎,气之滞也;风寒暑湿,气之搏也;七情之部,气之结也;橘皮统能治之。其去白开痰,留白和脾。盖味辛善散,故能开气;味苦善泄,故能行痰;其气温平,善于通达,故能止呕、止咳,健胃和脾者也。东垣曰,夫人以脾胃为主,而治病以调气为先,如欲调气健脾者,橘皮之功居其首焉。然君白术则益脾,单则利脾,佐甘草则和气,否则损气。同竹茹、芩、连治呃逆,因热也:同干姜、桂、附治呃逆,因寒也。补中用之以益气,二陈用之以除痰,干葛用之以清胃解酲,平胃用之以消食去湿。
⑦《本草崇原》:按上古诸方,止曰橘皮个用不切,并无去白之说,李东垣不参经义,不体物性,承雷孜炮制,谓留白则理脾健胃,去白则消痰止嗽。后人习以为法,每用橘红治虚劳咳嗽。……若去其白,其味但辛,止行皮毛,风寒咳嗽,似乎相宜,虚劳不足,益辛散矣。
⑧《本草经百种录》:橘柚通体皆香,而皮辛肉酸,乃肝胆通气之药也。故凡肝气不舒,克贼脾土之痴,皆能已之。
⑨《医林纂要》:橘皮,上则泻肺邪,降逆气;中则燥脾湿,和中气;下则舒肝木,润肾命。主于顺气、消痰、去郁。
⑩《本草求真》:橘皮,利气,虽有类于青皮,但此气味辛温,则入脾、肺而宣壅,不如青皮考入肝疏泄,而无入脾燥湿,入肺理气之故也。……治火痰童便制,寒痰姜汁制,治下焦盐水制。

用药禁忌:气虚及阴虚燥咳患者不宜。吐血证慎服。
①《本草经疏》:中气虚,气不归元者,忌与耗气药同用;胃虚有火呕吐,不宜与温热香燥药同用;阴虚咳嗽生痰,不宜与半夏、南星等同用;疟非寒甚者,亦勿使。
②《本草汇言》:亡液之证,自汗之证,元虚之人,吐血之证不可用。
③《本草从新》:无滞勿用。
④《得配本草》:痘疹灌浆时禁用。

归经:入脾、肺经。
①《品汇精要》:行手太阴、足太阴经。
②《雷公炮制药性解》:入肺、肝、脾、胃四经。
③《本草求真》:入脾、大肠。

出处:《本经》

附方:①治脾胃不调,冷气暴折,客乘于中,寒则气收聚,聚则壅遏不通,是以胀满,其脉弦迟:黄橘皮四两,白术二两。上为细末,酒糊和丸如桐子大,煎木香汤下三十丸,食前。(《鸡蜂普济方》宽中丸)
②治胸痹,胸中气塞短气:橘皮一斤,枳实三两,生姜半斤。上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温再服。(橘皮枳实生姜汤)
③治干呕哕,手足厥者:橘皮四两,生姜半斤。上二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橘皮汤)
④治哕逆:橘皮二升,竹茹二升,大枣三十枚,生姜半斤,甘草五两,人参一两。上六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橘皮竹茹汤。②方以下出《金匮要略》)
⑤治反胃吐食:真橘皮,以壁土炒香为末,每服二钱,生姜三片,枣肉一枚,水二钟,煎一钟,温服。(《仁斋直指方》)
⑥治痰膈气胀:陈皮三钱。水煎热服。(《简便单方》)
⑦治大便秘结:陈皮(不去白,酒浸)煮至软,焙干为末,复以温酒调服二钱。(《普济方》)
⑧治卒食噎:橘皮一两(汤浸去瓤)。焙为末,以水一大盏,煎取半盏,热服。(《食医心镜》)
⑨治疳瘦:陈橘皮一两,黄连一两五钱(去须,米泔浸一日)。上为细末,研入麝香五分,用猪胆七个,分药入在胆内,浆水煮,候临熟,以针微扎破,以熟为度,取出以粟米粥和丸绿豆大,每服十丸至二、三十丸,米饮下,量儿大小与之,无时。久服消食和气,长肌肉。(《小儿药证直诀》橘连丸)
⑩治产后吹奶:陈皮一两,甘草一钱。水煎服,即散。(《纲目》)
⑾治鱼骨鲠在喉中:常含橘皮即下。(《圣惠方》)

摘录出处④:

编者后记:

以上是关于中药材 橘皮的详细内容和介绍,该词条由医学士秘方网www.yixueshi.cn收集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在线医师/免费咨询:

李润洲中医师,位于华佗故里/中药之都的安徽亳州,擅长以中医治疗常见疾病。医术精湛,药价低廉。专属私人医生,请加微信联系!

医师微信号:laoshenyi123

发表回复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