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材 银柴胡
,该词条内容主要介绍关于 银柴胡的功效与作用、用法用量、性味归经、配伍禁忌等, 银柴胡的词条内容均采摘于国内权威中药材汇编。
摘录出处①:
摘录:《中华本草》
别名:银夏柴胡、银胡、牛肚根、沙参儿、白根子、土参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Stellaria dichotoma L.var.lanceolataBunge[S.Gypsopyiloides Fenzl]
药材基源:为石竹科植物银柴胡的根。
采收和储藏:秋季采挖,除去茎、叶及须根,洗净,晒干。
化学成分:银柴胡根中含有菠菜甾醇(α-spinasterol),7-豆甾烯醇(stigmast-7-enol),银柴胡环肽Ⅰ(stellaria cyclopetide)Ⅰ),豆甾醇(stigmasterol),α-菠菜甾醇-葡萄糖甙(α-spinasteryl-glucoside),7-豆甾烯醇葡萄糖甙(stigmast-7-enolglucoside),β-谷甾醇(β-sitosterol)[1,2]。
汉语拼音:Yín Chái Hú
原形态:多年生草本,高20-40cm。主根圆柱形,直径1-3cm,外皮淡黄色,根头处有许多疣状的茎部残基。茎直立而纤细,上部二叉状分枝,密被短毛或腺毛;节略膨大。单叶对生;无柄;叶片披针形,长4-30mm,宽1.5-4mm,先端锐关,基都圆形,全缘,上面疏被短毛或几无毛,下面被短毛。花单生于叶腋,直径约3mm;花梗长约2cm;萼片5,披针形,长约4mm,绿色,边缘白色膜质;花瓣5,较导片为短,白色,先端2深裂;雄蕊10,2轮,花丝基部合生,黄色;子房上位,花柱3,细长。蒴果近球形,外被宿萼,成熟时先端6齿裂。种子通常1粒,椭圆形,深棕色,种皮有多数小突起。花期 6-7月,果期8-9月。
生态环境:生于干燥草原及山坡石缝中。
资源分布:分布于东北及内蒙古、河北、陕西、甘肃、宁夏等地。近年来宁夏的陶乐、平罗、固原、西吉、隆德、彭阳等县试行栽培。
性状鉴别:性状鉴别 根呈类圆柱形,长15-40cm,直径l-2.5cm,支根多已碎断。表面黄白色或淡黄花,纵皱纹。明显,向下渐吴向左扭曲状,疏具孔状凹陷(细根痕),习称沙眼。顶端根头部略膨大,密集灰棕黄色、疣状突起的茎痕及不育芽胞,习称珍珠盘。质硬而脆,易折断,断面有裂隙;皮部甚薄,木部有黄、白色相间的放射状纹理(射线与木质部束相间而致)。气微,味淡、略甘。
以根条细长、表面黄白色并显光泽、顶端有珍珠盘。质细润者为佳。显微鉴别 木栓细胞数列至10余列,扁长方形或类方形,棕黄色。皮层窄,为4-8列切向延
性味:甘;性微寒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5-9g;或入丸、散。
功效与作用:清虚热;除疳热。主阴虚发热;骨蒸劳热;小儿疳积发热
各家论述:1.《本经逢原》:银柴胡,其性味与石斛不甚相远。不独清热,兼能凉血。《和剂局方》治上下诸血龙脑鸡苏丸中用之。凡人虚劳方中,惟银州者为宜,若用北柴胡,升动虚阳、发热喘嗽,愈无宁字,可不辨而混用乎、按柴胡条下,《本经》推陈致新,明目益精,皆指银夏者而言。非北柴胡所能也。
2.《本草便读》:银柴胡,无解表之性。从来注《本草》者,皆言其能治小儿府热,大人痨热,大抵有入肝胆凉血之功。
3.《本草正义》:柴胡,古以银州产者为胜。宋之苏颂己有是说,陈承亦谓银夏者最良,然虽有其说,而尚未分用,故濒湖《
用药禁忌:外感风寒及血虚无热者忌服。
归经:肝;胃经
出处:出自《本草纲目》。
1.《本草图经》:柴胡,以银川者为胜。二月生苗,甚香,茎青紫,叶似竹叶而稍紧,亦有似斜蒿,亦有似麦门冬而短者;七月开黄花,生丹州结青子,与他处者不类。恨赤色,似前胡而强;芦头有赤毛如鼠尾,独窠长者好。二月、八月采根暴干。
2.《本草别说》:柴胡唯银夏者最良。根如鼠尾,长一、二尺,香味甚佳。
3.《纲目》:银川,即今延安府神木县,五原城是其废迹。所产柴胡,长尺余
附方:①治骨蒸劳热:铝柴胡一钱五分,胡黄连、秦艽、鳖甲(醋炙)、地骨皮、青蒿。知母各一钱,甘草五分。水二钟,煎八分,食远服。(《证治准绳》清骨散)②治温证潮热,身体枯瘦,皮肤甲错,消索而不润泽者:银柴胡二钱,鳖甲三钱。(《温症指归》银甲散);清胃散《证治准绳》;银甲散《温症指归》
性状:性状鉴别 根呈类圆柱形,长15-40cm,直径l-2.5cm,支根多已碎断。表面黄白色或淡黄花,纵皱纹。明显,向下渐吴向左扭曲状,疏具孔状凹陷(细根痕),习称“沙眼”。顶端根头部略膨大,密集灰棕黄色、疣状突起的茎痕及不育芽胞,习称“珍珠盘”。质硬而脆,易折断,断面有裂隙;皮部甚薄,木部有黄、白色相间的放射状纹理(射线与木质部束相间而致)。气微,味淡、略甘。
炮制:银柴胡:拣去杂质,去芦,用水洗净,稍浸泡捞出,润透,切片,晒干。鳖血银柴胡:取银柴胡片,置大盆内,淋人用温水少许稀释的鳖血,拌匀,闷润,置锅内用文火微炒,取出,放凉。(每银柴胡100斤,用活鳖200个取血)
注意:外感风寒及血虚无热者忌服。
摘录出处②:
摘录:《中国药典》
英文名:RADIX STELLARIAE
药材基源:本品为石竹科繁缕属植物银柴胡Stellaria dichotoma L. var.lanceolata Bge. 的干燥根。春、夏间植株萌发或秋后茎叶枯萎时采挖;栽培品于种植后第三年9月中旬或第四年4月中旬采挖,除去残茎、须根及泥沙,晒干。
汉语拼音:Yín Chái Hú
性状鉴别:本品呈类圆柱形,偶有分枝,长15~40cm,直径0.5~2.5cm。表面淡棕黄色或浅棕色,有扭曲的纵皱纹及支根痕,多具孔穴状或盘状凹陷,习称砂眼,从砂眼处折断可见棕色裂隙中有细砂散出。根头部略膨大,有密集的呈疣状突起的芽苞、茎或根茎的残基,习称珍珠盘。质硬而脆,易折断,断面不平坦,较疏松,有裂隙,皮部甚薄,木部有黄、白色相间的放射状纹理。气微,味甘。
栽培品有分枝,下部多扭曲,直径0.6~1.2cm。表面浅棕黄色或浅黄棕色,纵皱纹细腻明显,细支根痕多呈点状凹陷。根头部有多数疣状突起。几无砂眼。折断面质地较紧密,几无裂隙,略显粉性,木部放射状纹理不甚明显。味微甜。
性味:甘,微寒。
用法用量:3~9g。
功效与作用:清虚热,除疳热。用于阴虚发热,骨蒸劳热,小儿疳热。
归经:归肝、胃经。
性状:本品呈类圆柱形,偶有分枝,长15~40cm,直径0.5~2.5cm。表面淡棕黄色或浅棕色,有扭曲的纵皱纹及支根痕,多具孔穴状或盘状凹陷,习称“砂眼”,从砂眼处折断可见棕色裂隙中有细砂散出。根头部略膨大,有密集的呈疣状突起的芽苞、茎或根茎的残基,习称“珍珠盘”。质硬而脆,易折断,断面不平坦,较疏松,有裂隙,皮部甚薄,木部有黄、白色相间的放射状纹理。气微,味甘。
炮制:除去杂质,洗净,润透,切厚片,干燥。
摘录出处③:
摘录:《辞典》
别名:银胡(《本草求真》),山菜根、山马踏菜根(《山东中药》),牛肚根、沙参儿、白根子、土参(《中药志》)。
药材基源:为石竹科植物银柴胡的根。秋季采挖,除去茎、叶及须根,洗净,晒干。
原形态:多年生草本,高20~40厘米。主根圆柱形,直径1~3厘米,外皮淡黄色,顶端有许多疣状的残茎痕迹。茎直立,节明显,上部二叉状分歧,密被短毛或腺毛。叶对生;无柄;茎下部叶较大,披针形,长4~30毫米,宽1.5~4毫米,先端锐尖,基部圆形,全缘,上面绿色,疏被短毛或几无毛,下面淡绿色,被短毛。花单生,花梗长1~4厘米;花小,白色;萼片5,绿色,披针形,外具腺毛,边缘膜质;花瓣5,较萼片为短,先端2深裂,裂片长圆形;雄蕊10,着生在花瓣的基部,稍长于花瓣;雌蕊1,子房上位,近于球形,花柱3,细长。蒴果近球形,成熟时顶端6齿裂。花期6~7月。果期8~9月。
资源分布:生长于干燥的草原、悬岩的石缝或碎石中。分布陕西、甘肃、内蒙古、宁夏等地。主产宁夏、内蒙古、陕西等地。
性状鉴别:干燥的根呈圆柱形,长15~40厘米,直径1~2.5厘米。根头顶瑞有多数细小疣状突起,为地上茎痕,密集而发白,习称珍珠盘。下端略细,少数有分歧。表面黄棕或带灰棕色,有扭曲的纵纹及支根痕,并可见多数圆形小孔,习称沙眼,近根头处尤多,自此处折断,断面有棕色花纹。质松脆,折断时有粉尘飞出,断面粗糙,有空隙,中有大形黄白色相间的放射状花纹。气微,味甘、微苦。以条长、外皮淡黄棕色、断面黄白色者为佳。
性味:甘苦,凉。
①《本经逢原》:甘,微寒,无毒。
②《医林纂要》:苦,寒。
③《陕西中草药》:味甘微苦。性凉。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3钱;或入丸、散。
功效与作用:清热凉血。治虚劳骨蒸,阴虚久疟,小儿疳热羸瘦。
①《本草经疏》:治劳热骨蒸。
②《本草备要》:治劳疳良。
③《本草从新》:治虚劳肌热骨蒸,劳疟热从髓出,小儿五疳羸热。
④《医林纂要》:坚肾水,平相火。
⑤《本草求原》:清肺、胃、脾、肾热,兼能凉血。治五脏虚损,肌肤劳热,骨蒸烦痛,湿痹拘挛。
⑥《新疆中草药手册》:清热凉血。治肺结核潮热。
各家论述:①《本经逢原》:银柴胡,其性味与石斛不甚相远。不独清热,兼能凉血。《和剂局方》治上下诸血龙脑鸡苏丸中用之。凡人虚劳方中,惟银州者为宜,若用北柴胡,升动虚阳,发热喘嗽,愈无宁宇,可不辨而混用乎!按柴胡条下,《本经》推陈致新,明目益精,皆指银夏者而言。非北柴胡所能也。
②《本草便读》:银柴胡,无解表之性。从来注《本草》者,皆言其能治小儿疳热,大人痨热,大抵有入肝胆凉血之功。
③《本草正义》:柴胡,古以银州产者为胜,宋之苏颂已有是说,陈承亦谓银夏者最良,然虽有其说,而尚未分用,故濒湖《纲目》仍未显为区别。今之二种分用者,盖即石顽提倡之力。而以今之功用言之,治虚热骨蒸,自有实效,断非北柴胡之升阳泄汗可比;然则古人谓柴胡为虚劳之药者,亦指银柴胡言之也。赵恕轩《纲目拾遗》,谓热在骨髓,非银柴胡莫疗,用以治虚劳肌热骨蒸,劳疟热从髓出及小儿五疳羸热,盖退热而不苦泄,理阴而不升辟,固虚热之良药。苟劳怯而未至血液枯绝,以此清理虚火之燔灼,再合之育阴补脾,尚可徐图挽救,非北柴胡之发泄者所可同日语也。
用药禁忌:外感风寒及血虚无热者忌服。
归经:入肝、胃经。
①《本经逢原》:行足阳明、少阴。
②《本草便读》:入肝、胆。
出处:《纲目》
附方:①治骨蒸劳热:银柴胡一钱五分,胡黄连、秦艽、鳖甲(醋炙)、地骨皮、青蒿、知母各一钱,甘草五分。水二钟,煎八分,食远服。(《证治准绳》清骨散)
②治温证潮热,身体枯皮,皮肤甲错,消索而不润泽者:银柴胡二钱,鳖甲三钱。(《温症指归》银甲散)
摘录出处④:
摘录:《中药大辞典》
别名:银胡(《本草求真》),山菜根、山马踏菜根(《山东中药》),牛肚根、沙参儿、白根子、土参(《中药志》)。
药材基源:为石竹科植物银柴胡的根。秋季采挖,除去茎、叶及须根,洗净,晒干。
化学成分:丝石竹根含三萜皂甙,甙元是棉根皂甙元。
汉语拼音:Yín Chái Hú
原形态:多年生草本,高20~40厘米。主根圆柱形,直径1~3厘米,外皮淡黄色,顶端有许多疣状的残茎痕迹。茎直立,节明显,上部二叉状分歧,密被短毛或腺毛。叶对生;无柄;茎下部叶较大,披针形,长4~30毫米,宽1.5~4毫米,先端锐尖,基部圆形,全缘,上面绿色,疏被短毛或几无毛,下面淡绿色,被短毛。花单生,花梗长1~4厘米;花小,白色;萼片5,绿色,披针形,外具腺毛,边缘膜质;花瓣5,较萼片为短,先端2深裂,裂片长圆形;雄蕊10,着生在花瓣的基部,稍长于花瓣;雌蕊1,子房上位,近于球形,花柱3,细长。蒴果近球形,成熟时顶端6齿裂。花期6~7月。果期8~9月。
资源分布:生长于干燥的草原、悬岩的石缝或碎石中。分布陕西、甘肃、内蒙古、宁夏等地。主产宁夏、内蒙古、陕西等地。
性味:甘苦,凉。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3钱;或入丸、散。
功效与作用:清热凉血。治虚劳骨蒸,阴虚久疟,小儿疳热羸瘦。
各家论述:①《本经逢原》:"银柴胡,其性味与石斛不甚相远。不独清热,兼能凉血。《和剂局方》治上下诸血龙脑鸡苏丸中用之。凡人虚劳方中,惟银州者为宜,若用北柴胡,升动虚阳,发热喘嗽,愈无宁宇,可不辨而混用乎!按柴胡条下,《本经》推陈致新,明目益精,皆指银夏者而言。非北柴胡所能也。"
归经:入肝、胃经。
出处:《纲目》
附方:①治骨蒸劳热:银柴胡一钱五分,胡黄连、秦艽、鳖甲(醋炙)、地骨皮、青蒿、知母各一钱,甘草五分。水二钟,煎八分,食远服。(《证治准绳》清骨散)
性状:干燥的根呈圆柱形,长15~40厘米,直径1~2.5厘米。根头顶瑞有多数细小疣状突起,为地上茎痕,密集而发白,习称"珍珠盘"。下端略细,少数有分歧。表面黄棕或带灰棕色,有扭曲的纵纹及支根痕,并可见多数圆形小孔,习称"沙眼",近根头处尤多,自此处折断,断面有棕色花纹。质松脆,折断时有粉尘飞出,断面粗糙,有空隙,中有大形黄白色相间的放射状花纹。气微,味甘、微苦。以条长、外皮淡黄棕色、断面黄白色者为佳。
炮制:银柴胡:拣去杂质,去声,用水洗净,稍浸泡捞出,润透,切片,晒干。鳖血银柴胡:取银柴胡片,置大盆内,淋入用温水少许稀释的鳖血,拌匀,闷润,置锅内用文火微炒,职出,放凉。(每锒柴胡100斤,用活鳖200个取血)
注意:外感风寒及血虚无热者忌服。
编者后记:
以上是关于中药材 银柴胡的详细内容和介绍,该词条由医学士秘方网www.yixueshi.cn收集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在线医师/免费咨询:
李润洲中医师,位于华佗故里/中药之都的安徽亳州,擅长以中医治疗常见疾病。医术精湛,药价低廉。专属私人医生,请加微信联系!
医师微信号:laoshenyi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