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豆蔻的功效_草豆蔻的用量和禁忌_草豆蔻的性味归经

中药材 草豆蔻

汉语拼音:Cǎo Dòu Kòu 别名:豆蔻、漏蔻、草果、豆蔻子、草蔻、大草蔻、偶子、草蔻仁、飞雷子、弯子 性味:味辛;性温

,该词条内容主要介绍关于 草豆蔻的功效与作用、用法用量、性味归经、配伍禁忌等, 草豆蔻的词条内容均采摘于国内权威中药材汇编。

摘录出处①:

摘录出处②:

摘录:《中药大辞典》

别名:豆蔻(《别录》),漏蔻(《南方异物志》),草果(《通志》),草蔻(《本草从新》),大草蔻(《药材资料汇编》),偶子(《中药志》),草蔻仁、飞雷子、弯子(《广东中药》)。

药材基源:为婪科植物草豆蔻的种子团。秋季果实略变黄色时采收,采得后晒至八、九成干,剥去果皮,再晒至足干。或将果实用沸水略烫后晒至半干,去其果皮,再晒至足干。宜置阴凉干燥处。

化学成分:种子含山姜素、小豆蔻明。

汉语拼音:Cǎo Dòu Kòu

原形态:多年生草本,高1~2米。根状茎粗壮,棕红色。叶2列,具短柄;叶片狭椭圆形或披针形,长30~55厘米,宽2~9厘米,先端渐尖,基部楔形,全缘,两面被疏毛或光滑;叶鞘膜质,抱茎,叶舌广卵形,长3~6毫米,密被绒毛。总状花序顶生,总花梗长30厘米,密被黄白色长硬毛;花疏生,小苞片宽大,长2.5~3.5厘米,外被粗毛,花后脱落;萼筒状,长约2厘米,外被疏柔毛,一边开裂,顶端3裂;花冠白色,花冠管长约1.2厘米,上部3裂,中间裂片长圆形,两侧裂片椭圆形,唇瓣阔卵形,先端有3个浅圆裂片,边缘具缺刻,白色,内面具淡紫红色斑点;侧生退化雄蕊极短或不存在,发育雄蕊1,花丝扁圆形,粗大,具槽;子房下位,卵田形,密被淡黄色绢毛,花柱细长,紧贴于花丝槽内,从药隔中穿出,基部具2棒状附属物,柱头略膨大,顶端下陷,具缘毛。蒴果圆球形,外被粗毛,萼宿存,熟时黄色。花期4~6月。果期5~8月。

资源分布:生于林缘灌木丛边缘的草丛中或山坡高草丛中。分布广东、广西等地。主产广西、广东等地。

性味:辛,温。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0.8~1.5钱;或入丸、散。

功效与作用:温中,祛寒,行气,燥湿。治心腹冷痛,痞满食滞,噎膈反胃,寒湿吐泻,痰饮积聚。

各家论述:①朱震亨:"草豆蔻,性温,能散滞气,消膈上痰。若明知身受寒邪,日食寒物,胃脘作疼,方可温散,用之如鼓应桴。或湿痰郁结成病者,亦效。若热郁者不可用,恐积温成热也,必用栀子之剂。"

归经:入脾、胃经。

出处:《雷公炮炙论》

附方:①治脾胃虚弱,不思饮食,呕吐满闷、心腹痛:草豆蔻肉八两,生姜(和皮切作片子)一片,甘草四两(锉碎)。上三味匀和入银器内,用水过药三指许,慢火熬令水尽,取出,焙干,杵为末。每服一钱,沸汤点服。夏月煎之,作冷汤服亦妙。(《博济方》豆蔻汤)

性状:干燥种子团呈圆球形或椭圆形,直径1.5~2.5厘米,表面灰白色或灰棕色。中间有白色隔膜分成3瓣,每瓣有种子多数粘连紧密。种子卵圆状多角形,长3~5毫米,直径约3毫米。表面灰棕色,被一层白色透明的假种皮,背稍隆起,合点约在中央,种脐位于背侧面,种脊为一纵沟,经腹面至合点,破开后里面灰白色。气芳香,味辛辣。以个圆、坚实者为佳。

炮制:拣净杂质,去壳取仁,用时捣碎。

注意:阴虚血少,津液不足,无寒湿者忌服。

摘录出处③:

摘录:《中国药典》

别名:草蔻、草蔻仁、假麻树、偶子

英文名:SEMEN ALPINIAE KATSUMADAI

药材基源:本品为姜科植物草豆蔻Alpinia katsumadai Hayata 的干燥近成熟种子。夏、秋二季采收,晒至九成干,或用水略烫,晒至半干,除去果皮,取出种子团,晒干。

汉语拼音:Cǎo Dòu Kòu

性状鉴别:本品为类球形的种子团,直径1.5~2.7cm。表面灰褐色,中间有黄白色的隔膜,将种子团分成3瓣,每瓣有种子多数,粘连紧密,种子团略光滑。种子为卵圆状多面体,长3~5mm,直径约3mm,外被淡棕色膜质假种皮,种脊为一条纵沟,一端有种脐;质硬,将种子沿种脊纵剖两瓣,纵断面观呈斜心形,种皮沿种脊向内伸入部分约占整个表面积的1/2;胚乳灰白色。气香,味辛,微苦。

性味:辛,温。

用法用量:3~6g。

功效与作用:燥湿健脾,温胃止呕。用于寒湿内阻,脘腹胀满冷痛,嗳气呕逆,不思饮食。

归经:归脾、胃经。

性状:本品为类球形的种子团,直径1.5~2.7cm。表面灰褐色,中间有黄白色的隔膜,将种子团分成3瓣,每瓣有种子多数,粘连紧密,种子团略光滑。种子为卵圆状多面体,长3~5mm,直径约3mm,外被淡棕色膜质假种皮,种脊为一条纵沟,一端有种脐;质硬,将种子沿种脊纵剖两瓣,纵断面观呈斜心形,种皮沿种脊向内伸入部分约占整个表面积的1/2;胚乳灰白色。气香,味辛,微苦。

炮制:除去杂质。用时捣碎。

摘录出处④:

摘录:《中华本草》

别名:豆蔻、漏蔻、草果、豆蔻子、草蔻、大草蔻、偶子、草蔻仁、飞雷子、弯子

英文名:Katsumade Galangal Seed, Seed of Katsumada Galangal

药材基源:药材基源:为姜科植物草豆蔻的种子团。

化学成分:种子含黄酮类化合物:槲皮素(quprcetin),山柰酚(kaempferol),鼠李柠檬素(rhamnocitrin),熊竹素(kumatakenin),山姜素(alpinetin),小豆蔻查耳酮(cardamonin) ,生松黄烷酮(pinocembrin);二苯基庚烷类化合物:(5R)-反-1,7-二苯基-5-羟基-Δ6-庚-烯-3-酮[(5R)-trans-1,7-diphenyl-5-hy-droxy-6-hepten-3-one],(3S,5S)-反-1,7-二苯基-3,5-二羟基-Δ1-庚烯[(3S,5S)-trans-1,7-diphenyl-3,5-dihydroxy-1-heptene],反-1,7-二苯基-5-羟基-Δ1-庚烯(trans-1,7-diphenyl-5-hydroxy-1-heptene),反,反-1,7-二苯基-5-羟基-Δ4,6-庚二烯-3-酮(trans,trans-1,7-diphenyl-5-hydroxy-4,6-heptadien-3-one),(3S,5R)-3,5-二羟基-1,7-二苯基庚烷[(3S,5R)-3,5-dihydroxylheptane],反,反-1,7-二苯基-Δ4,6-庚二烯-3-酮(trans,trans-1,7-diphenyl-4,6-heptadien-3-one)。肿子的挥发油中含有反-桂皮醛(trans-cinnamaldehyde),反,反-金合欢醇(trans,trans-farnesol),桉叶素(1,8-cineole),α-律草烯(α-humulene),芳樟醇(linalool),樟脑(camphor),4-松油醇(terpineol-4),莳萝艾菊酮(carvotanacetone),乙酰龙脑酯(bornyl acetate)乙酸牻牛儿酯(geranyl acetate),桂皮酸甲酯(methyl cinnamate),橙花叔醇(netolidol),樟烯(camphorene),柠檬烯(limonene),α-蒎烯(α-pinene),β-蒎烯(β-pinene),龙脑(borneol)。还含有微量元素(μg/g):铜(Cu) 6.94,铁(Fe)54.7,锰(Mn)144。

汉语拼音:Cǎo Dòu Kòu

原形态:草豆蔻,多年生草本,株高1.5-3m。叶柄长1.5-2cm;叶片狭椭圆形或线状披针形,长50-65cm,宽6-9cm,先端渐尖,基部渐狭,有缘毛,两面无毛或仅在下面被极疏的粗毛;叶舌卵菜,长5-8mm,外被粗毛。总状花序顶生,直立,长20-30cm,花序轴密被粗毛,小花梗长约3m,小苞片乳白色,阔椭圆形,长约3.5cm,先端钝圆,基部连合;花萼钟状,白色,长1.5-2.5cm,先端有不规则3钝齿,1侧深裂,外被毛;花冠白色,花冠管长约8mm,裂片3,长圆形,上方裂片较大,长约3.5cm,宽约3.0cm,先端2浅裂,边缘具缺刻,前部具红色或红黑色条纹,后部具淡紫红色斑点;侧生退化雄蕊披针形,长4mm或有时不存;雄蕊1,长 2.2-2.5cm,花药椭圆形,药隔背面被腺毛,花丝扁平,长约1.5cm;子房卵圆形,下位,密被淡黄色绢毛。蒴果近圆形,直径约3cm,外被粗毛,熟时黄色。花期4-6月,果期6-8月。

资源分布:生态环境:生于山地、疏林、沟谷、河边及林缘湿处。

性状鉴别:理化鉴别,取本品粉末1g,加甲醇5ml,置水流水浴中加热振摇5min,滤过,滤液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山姜素和小豆蔻查耳酮作对照品,加甲醇制成每1ml各含2mg的混合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5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苯-醋酸乙酯-甲醇(15:4:1)为展开剂,取出晾干,在100℃烘约5min,置紫外光灯(365nm)下检视。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山姜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的浅蓝色荧光斑点;在与小豆蔻查耳酮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的棕褐色斑点。再喷以5%三氯化铁乙醇溶液,日光下检视。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小豆蔻查耳酮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的褐色斑点。

性味:味辛;性温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6g,宜后下;或入丸、散。

功效与作用:温中燥湿;行气健脾。主寒湿阴滞脾胃之脘腹冷痛;痞满作胀,呕吐;泄泻;食谷不化;痰馀;脚气;阐疟;口臭

各家论述:1.草豆蔻,性温,能散滞气,消膈上痰。若明知身受寒邪,日食寒物,胃脘作疼,方可温散,用之如鼓应桴,或湿痰郁结成病者,亦效。若热郁者不可用,恐积温成热也,必用栀子之剂。

归经:脾;胃经

出处:出自《雷公炮炙论》。

性状:性状鉴别,种了了团类球形或椭圆形,具较明显的3钝棱及3浅沟,长1.5-3cm,直径1.5-3cm;表面灰棕色或黄棕色;中间有黄白色或淡棕色隔膜分成3室,每室有种子22-90(-110)颗,不易散开。种子叶卵圆状多面体,长3-5mm,直径2.5-3mm,背面稍隆起,较厚一端有圆窝状种脐,合点位于较扁端的中央微凹处,腹面有一纵沟,淡褐色种脊沿着纵沟自种脐直达合点,沿合点再向背面也有一纵沟,沟的末端不达种脐。质硬,断面乳白色。气芳香,味辛、辣。以个大、饱满、质结实、气味浓者为佳。

炮制:拣净杂质,去壳取仁,用时捣碎。

注意:阴虚血少,津液不足者禁服,无寒湿者慎服。

编者后记:

以上是关于中药材 草豆蔻的详细内容和介绍,该词条由医学士秘方网www.yixueshi.cn收集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在线医师/免费咨询:

李润洲中医师,位于华佗故里/中药之都的安徽亳州,擅长以中医治疗常见疾病。医术精湛,药价低廉。专属私人医生,请加微信联系!

医师微信号:laoshenyi123

发表回复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