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业简介 解乐业医生/药师详细介绍?关于该医生/药师的详细资料和具体介绍,请您看下面的详细内容,期中包括个人资料、业务领域、主治范围、学术成果、获奖情况等。

个人资料

教育经历

1975年随名医解霖源学习中医针灸。

解乐业简介 解乐业医生/药师详细介绍-医学资源分享网

1982年毕业于山东中医药大学中医系。

1991年参加首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拜著名针灸专家曲衍海为师。

诊治范围

擅长治疗心血管病、肝胆脾胃病、外感热病及妇、儿科疾病。

科研成果

曾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威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4项。其中参与的科研课题:

1、“中药水蛭汤防治微血管术后危象研究”,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进步二等奖。

2、“经皮内固定治疗陈旧性肩锁关节脱位研究”,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此外,还研制中成药“通脉消栓药”获国家发明专利。

学术思想

1、辨证论治,精髓所在

辨证论治是中医的精髓,是中医理论体现于临床实践中的核心。掌握了中医辨证论治的理论和临证分析方法,就像在森林中探险有了罗盘,找准前进方向;就像在大海中航行有了舵手,保持正确前行。他一贯主张,作为一名真正的中医,就要既专且杂。“专“指的是要在某个专科、专病有深入独特的研究,有极好的疗效,尤其是在解决复杂病和疑难病方面有特色和优势。“杂”不是乱,而是广,无论内、外、妇、儿科的疾病,都应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能得心应手的遣方用药。要做到既专且杂,则需要扎实的中医基础理论,精确的辨证思维和恰当的组方论治。所以,他强调中医治病必须以辨证论治为根本。随着西医研究的进步与发展,对很多疾病的认识有了新的突破,中医也在掌握着大量的西医知识和技能。尤其是作为现代中医人,更是要掌握很多的边缘科学知识,这是他一贯倡导的。但是,他坚决反对在临证时,见病不见人,诊病不辨证,以西医理论和实验结果来运用中医中药,不讲辨证论治,这就脱离了中医的精髓和灵魂。或许有人认为,中医讲辨证论治有些老套,不进步,但他认为,强调辨证论治是常讲常新的话题,是值得推敲的。因为现今有的中医治病,自以为很现代派,用一个中药方剂套用在西医的一个病名上,提笔处方时,不辨疾病的寒热虚实,无视中药的四气五味,单纯根据现代检验病理结果,讲什么抗菌消炎、改善微循环等,这就有悖于中医的辨证论治观。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随着疾病不同阶段的变化,对人体气血、阴阳会有不同的影响,人体气血、阴阳的失调状态亦会不同。所以,对西医诊断的疾病,中医根据同一疾病在不同时期表现出的不同症状,或不同疾病在不同时期表现出的相同症状,进行综合归纳,加以辨证,就会得出不同或相同的治疗方法,正所谓同病异治,异病同治,而按西医之法套用一药一方是不会取效的。他在治疗该病时,根据疾病的发展规律和中医辨证理论,提出了宣卫清气、凉营化痕的治疗原则,常用银翘散、清营汤、血府逐瘀汤化裁应用,疗效甚佳。

2、问诊为本,脉诊为要

经言“望而知之者,谓之神,闻而知之者,谓之圣,问而知之者,谓之工,切脉而知之者,谓之巧”。中医诊病辨证为神、圣、工、巧之术,望、闻、问、切四诊既有其各自有所长,又能相互补充、相互检验,因此四者缺一不可,正如《医门法律》所云“望闻问切,医之不可缺一”。如果诊病辨证过程中单凭四诊之一二,而妄辨证侯,肆下汤药,则或可致以偏概全,或可致以伪掩真,如此论治必定药不当病,轻则贻误病情,重则后患无穷。因此他指出医家临证、辨证时务必四诊合参所云“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审清浊,而知部分;视喘息、听音声,而知所苦。”如此辨证,必能纠其所偏,去伪存真,而成大功。他在临时重视望神色、舌质、舌苔和病人举止;闻之以声、味为主;问则全面细致;切以脉象与苦楚为重点。要求望当以神会,闻当以圣裁,问当以勤工,切当以巧持。四诊合参,自会明辨。因此,解氏提出辨证论治时,当四诊合参,然问诊为本。张景岳形容问诊为“诊病之要领,临证之首务”。因为望、闻、切三诊皆有其自身的局限性,通过此三诊收集的临床资料相对来说并不十分完善,也并不完全准确。而通过问诊所收集的临床资料相对于其他三诊来说更完整、更直观,也更准确。他认为问诊可获得病人信息的第一手资料,表述清楚,信息量大,细致全面,既有主观感觉,又有客观体征。通过详细的问诊,能了解起病之诱因,病情之演变,治疗之经过以及现代技术之检查发现和既往病史等等。正如《素问》所云“诊病不问其始,忧患饮食之失节,起居之过度,或伤于毒,不先言此,卒持寸口,病何能中。“所以问诊所收集的资料应该成为辨证论治的主要依据,问诊也由此成为四诊其首诊法,清代医家赵晴处曾云“望、闻、问贵焉。其中一问字,尤为辨证之要。”他在临证中很崇尚“十问歌”,反对那些不询病情,只凭检验单、报告单枉加断言之治。脉诊在辨证论治中亦具有重要的作用,他提出问诊为本,脉诊为要,认为脉诊是医生临诊时心灵反应的一种参悟,是医生与病人之间气血阴阳、脏腑功能、正邪盛衰的一种对话交流。《内经》首先将脉诊作为诊断疾病的重要依据件“按其脉,知其病”,“微妙在脉,不可不擦”,“气口成寸,一决死生”,《景岳全书》云“欲察虚实,无逾脉息”。把脉诊摆在了临床辨证中的重要位置,历史上也出现了一系列的脉诊专著,如《脉经》、《濒湖脉学》、《三指禅》等,历代医家对于脉诊亦倍加推崇。他十分重视脉诊在临床辩证中的重要意义,认为脉象一是反映人体脏腑、气血、津液、经络以及正邪盛衰的标志,如《内经》所载“四变之动,脉与之上下”,说明人体气血阴阳、邪正盛衰的变化,皆应之于脉。其二是通过脉之变化,可辨析疾病之表里、寒热、虚实,病之进退,推断疾病的预后。其三是通过脉诊可知人之体质禀赋,人之先天禀赋和后天素养不同,就会产生不同的脉象,不同的健康人,或相同疾病的不同人,都会有不同的脉象,这就是因于人的不同秉质。所以,他在临床中把脉象所反映的这些方面,作为辨证论治的重要依据。

3、审症求因,明辨病机

经言:“治病必求于本”,指的是治疗疾病不能只看表面现象,应透过表象寻其因,治其本。正如《景岳全书》所云“凡治病之道,必确知为寒,则竟散其寒,确知为热,则竟清其热,一拔其本,诸症尽除矣”。他谨遵古训,临证时审症而求其因。医生在诊病时,搜集的第一信息是病人所出现的症状,症状是通过病人感觉、病变部位反映出来的,是气血阴阳失调、或病邪作用于人体的结果。症状是现象,如何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寻得病因,是临床辨证的重要环节之一。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见热退热,见寒散寒的对症治疗,不求发病原因,是不符合辨证论治的要求的。只要细审其症,寻求其因,明理析证,正本澄源,就能正确立法,自然能药到病除。若辨证时不审症求因,明因论治,或可一时取效,然而必致一证虽平,诸证又起,缠绵难愈。所以,他在辨证论治时,十分重视审视症状的不同之处,从细微中发现,在辨思中求因,裁证选方,务使辨证准确,论治得当,提高疗效。求因是寻找致病因素,目的就是要明辨病机,掌握疾病发生、发展、变化过程中的演变规律,影响疾病发生、发展内在的或外部的机制,探求疾病表里部位、寒热性质以及正邪虚实和脏腑、气血、津液功能失调以及机体气机失调、气化失常的必然联系。他认为这是辨证论治重要的思维理念。所以,明辨病机在辨证论治中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4、依法立方,药求效专

他认为,历代医家对于方剂组方配伍研究的极为细致,既有《内经》七方、十剂之说,又有《景岳全书》新方八阵、旧方八阵之谓。然而所有方剂的组方配伍,都离不开一个总的原则,那就是处方必须以治法作为指导。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组方时,必须以法组方、依法遣方、以法类方、依法释方。他指出:方、药是辨证论治的重要组成部分,治病应随证立法,依法统方、依法求方、依法治方、依法立方。提出了法因证出,方证相合,药病相应,立方遣药原则,正如张景岳所云“盖天下之病,变态虽多,其本则一。天下之方,治法虽多,对症则一”。正所谓“用药如用兵,用兵贵计谋,用药贵立法“,立法是治病的关键,依法是组方围绕的中心,无法之方,就如无谋的散兵,难能克敌制胜。他常说,一张依法而立的好处方,主题明确,内涵丰富;可参透病机,明了治法;可发现制方者之立意,展现制方者之智慈。

5、重视脾升胃降,升降和谐

脾胃同居中焦,表里所系,二者在生理上密切相关,脾气主升,胃气主降,既相辅相成,又相反相成,共为全身气机之枢纽。二者在病理上亦密切相连,脾气不升,则胃难降浊,胃不降浊,脾亦难升,进而导致疾病的发生,因此他在临证时,特别重视脾升胃降的生理特性,提出脾胃升降和谐论。脾胃和谐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其一,水谷纳运相得:胃主受纳,腐熟水谷,为脾主运化提供化源;脾主运化,转输水谷精微,为胃受纳提供动机,二者共同完成化生气血津液的物质。正如《景岳全书》所云“胃胃司受纳,脾主运化,一运一纳,化生精气”。其二,气机升降相因:脾气主升,胃气主降,二者为一身气之枢纽,《临证指南医案》论曰“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升降得当,气机调畅,各脏腑之气升降有序,气血津液运行有常。其三,阴阳燥湿相济:脾为阴脏,得阳始运,性喜燥而恶湿,胃为阳府,得阴自安,性喜润而恶燥。只有脾胃升降和谐,才能发挥脾胃“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和调于五脏,洒陈于六腑”的生理作用。故调脾胃,重在升降通和,因此临证治疗脾胃病时,一定要顺应脾升胃降的生理特性,注意恢复脾胃升降之职,调节全身气机的升降浮沉。脾气欲升,如有胃降相助,必能事半功倍,胃气欲降,若得脾升相辅,定然效验彰显。正所谓“治脾宜九升一降,寓降于升;治胃宜九降一升,寓升于降”。

6、注重脾虚胃滞,补通相兼

《素问·五脏别论》记载:“所谓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也,故实而不能满也”。《素问·太阴阳明论》亦有“阳道实,阴道虚”的记载。《医经宇论》曰“脾以健而运,胃以通为补。健脾宜升,通胃宜降”。他谨遵古人关于脏腑生理功能及虚实论述之旨,在临证治疗脾胃病时提出了脾病多虚、胃病多滞的观点。脾胃同居中焦,互为表里,既密不可分,又功能各异。脾主运化和输布营养物质,胃主受纳和腐热水谷,脾司升清,胃主降浊,二者纳化协调,升降和谐,共同完成水谷的消化、吸收,精微物质的输布及气血的化生之功能。虚则太阴,实则阳明。脾之内伤,影响其运化功能,运化无力则精微难以化生,出现乏力倦怠;运化无力则中焦虚痞,出现纳呆便溏;影响其升清功能,清阳不升则清窍失灵,出现昏晕困顿;升举无力则中气下陷,出现器官下垂;影响其统摄功能,统摄无力则血失常道,出现崩漏衄血等等,皆为虚侯,其治自当补益脾气,如益气健脾、补中健脾、升清健脾、燥湿健脾、养血健脾等,脾健则运、脾健则升、脾健则摄。它脏影响脾脏,也往往脾虚由生,而有健脾养肺、补益心脾、运脾制水、抑肝扶脾等治法,故而脾病多虚。胃府主受纳,以通为和,以降为顺:“水谷入口,则胃实而肠虚;食下,则肠实而胃虚”,这样更虚更实,使食物能正常受纳排泄,若胃病,纳而不化则食滞,出现饱胀恶食,嗳腐吞酸;逆而不降则气滞,出现胃胀暖气,呃逆呕恶;胃络失畅则血滞,出现胃痛如刺,外邪入侵则毒滞,出现胃痛膜疡等,其治自当通滞和胃,如消食导滞以和胃、理气通降以和胃、行气活血以和胃、清解邪毒以和胃等,胃通则纳谷正常,胃降则气机和畅。其他因素影响胃腑,也往往产生胃滞,而有疏肝理气和胃、利胆疏泄和胃,消痰降气和胃、清热化湿和胃等治法,故而胃病多滞。因此他临证治疗脾脏之病时,多兼顾补益脾脏之虚,治疗胃府之恙时,多着眼通导胃府之滞。如此脾气健旺而不受邪:胃府通畅而不留邪。

7、倡导病证结合,二观互辨

他作为文革后恢复高考的首届中医院校毕业生,有着良好的中西医基础知识,在继承中医药学精华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在西医知识上不断了解新的学术动态,以此提高辨证辨病水平,丰富临证思维。在几十年的临床实践中,他体会到作为现代中医,必须熟练掌握中西医的诊疗技术和方法,扬长避短,实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他提倡应用西医对疾病的诊断技术和手段,为中医辨证提供有力的帮助,促进辨证与辨病有机的结合。他在治疗疾病时,十分重视西医理化检查的应用,把中医辨病与西医诊断疾病有机的结合,把中医辨证与西医诊察体征有机的结合,把宏观明理与微观辨析有机的结合,把中医和西医进行有机联系的沟通。他在辨证论治中渗透着西医认识,在运用现代理化检查技术结果时,发微着中医学术思维,如活血化瘀在治疗胃肠疾病中的应用。胃肠粘膜要保持完整性,需要充分的血液来滋养,如果出现血液运行不畅,瘀血阻于脉络,则粘膜缺少濡养,进一步出现缺血缺氧,导致粘膜抗病能力和修复能力下降,出现炎症、糜烂、溃疡、萎缩等,瘀血就成为许多胃肠病的病机之一,参以活血化瘀是许多胃肠病的重要治法,适当使用活血化痕药物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同时他强调衷中参西是了临床诊病的新思维,注入了辨证论治的新要素,但反对中医和西医理论一一对应,牵强附会,丢失中医辨证论治的精髓。

荣誉称号

全国第五、第六批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

学术兼职

威海市中医药学会会长

山东省中医药学会常务理事

获奖情况

获“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山东省名中医药专家”、“山东省首届20名杰出医师”、“优秀学术继承人”、“威海市有突出贡献的专家”等称号。

出版著作

《中医内科临证备要》

在线医师/免费咨询:

李润洲中医师,位于华佗故里/中药之都的安徽亳州,擅长以中医治疗常见疾病。免费咨询、免费诊断。请加微信联系!微信号:laoshenyi123 点此扫码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来自大数据采集及用户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本帖内容仅供学术研究使用,请勿依据本内容自行用药,否则一切后果与本站无关,疾病用药请咨询专业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