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应障碍:( shiyingzhangai )

下面是关于适应障碍的西医介绍、病因病机、类证、诊断标准和治疗方案分析,请您查阅参考:

简介:
适应障碍指对肯定的生活事件或困难境遇的适应不良而产生的精神障碍,主要表现为情绪和行为障碍。
病因:
造成适应障碍的心理社会刺激是日常生活中可能遇到的那些生活事件或生活变迁,例如,亲人丧亡、骨肉分离、移民、失业、罹患重病、重大挫折以及重要的人际关系冲突等。它们虽然不如引起反应性精神障碍的刺激那样严重,但毕竟还是具有相当的强度。它们损害了个人和社会联系的完整性,或影响了较广泛的社会支持系统或社会价值系统。极端严重的刺激毕竟少见,而足以导致本组疾病的刺激却相对常见,因此适应障碍颇为常见。尽管没有确切的统计资料,但这是精神科医师或从事于心理咨询工作者的共同印象。
和反应性精神障碍相比,个体紊质或易感性在本病的发生中起着更多的作用。一方面,多数遭遇这类生活事件者,并未发病,提示只有那些易感者才会得病;另一方面,确实可以在相当比例的本病患者的个人史或过去史中找到适应不良的证据。
诊断依据:
首先要确定致病的心理社会刺激的存在。刺激应具一定的强度。除考虑刺激的公认的严重性外,还要考虑刺激的个体意义,即个体对特定刺激的认识和估价。有些刺激并不太严重,但对适应能力差的易感者,或者是因过度疲劳或躯体疾病等降低了反应阈值者而言,仍可能具致病作用,再则,要权衡这类非适应性反应是否超过正常的或预期的反应,是否导致职业或社会功能的损害。适应障碍的精神症状一般较轻,不具备诊断其他特定类别的精神疾病的充分条件;如果已经符合某种精神疾病或神经症的诊断标准,应诊断为相应疾病。有人格障碍者易产生适应不良性反应,此时一般不必再作适应障碍的诊断,除非后者的临床表现并非原先人格特征的发展,例如偏执性人格障碍者在刺激下产生抑郁型适应障碍,这时应分别作出人格障碍和适应障碍两种诊断。
体征:
适应障碍的基本临床表现为不同程度和不同组合的情绪障碍,其中以焦虑和抑郁及其组合最为常见。患者心境恶劣、烦恼、焦急、沮丧、害怕、困惑或不知所措。但其严重程度往往不足以诊断为真正的抑郁症或焦虑症。患者可伴有工作或社交能力的减退,有时还可有回避、退缩、攻击或其他适应不良性行为。临床上按其主要临床相,分为抑郁型、焦虑型、行为障碍型、社会退缩型,以及由多种症状交叉组合的混合型。青少年期的适应障碍,以往称为少年危机,多数因亲子关系矛盾所致,常表现为逃学、离家不归、殴斗、野蛮粗暴、敌视对抗、无视社会规范和法纪的品行障碍型;或表现为孤独、离群、不参加社交活动、学习效率减退或成绩下降的社会退缩型。
一般而言,本病预后良好。随着刺激的消除,精神症状也随之缓解;或者刺激并未消除,但个体经过调整建立了新的适应,症状也渐次消失。刺激较单纯者,症状消除较快;复杂或持久性刺激,病情较迁延。病前人格缺陷明显、社会支持系统不健全、起病年龄较轻者,相对预后较差,绝大多数的本病患者病程短于3月。
治疗:
本病以心理治疗为重点;治疗的方法则因人因病情而异。许多患者对刺激或遭遇持歪曲的、非现实的认识和评价。例如,认为他是“最倒霉的”、“最不幸的”、“最痛苦的”,他的遭遇和经历是“独一无二”的。这些患者需要认知心理治疗。多数患者病前应付困境的能力较差,遇到挫折时就一筹莫展、不知所措。对他们应以发展对付困难和解决问题的心理应付能力为主,这类行为治疗不但有助于当前的疾病,而且也有助于提高病后的适应能力。有些患者有婚姻问题或家庭矛盾,由于他们在矛盾或冲突的各方中是心理上较脆弱的一员,因而得了病。有必要争取他们的配偶、父母、子女或其他关键性家庭成员的支持和配合,甚至需对他们进行指导或治疗,即所谓“婚姻(弥合)治疗”和“家庭治疗”。一般并不主张对本症患者作长期的个别心理治疗,因为他们较易对治疗者及治疗本身产生心理依赖。药物治疗是辅助性的,必要时可针对患者的主要症状处理,如抑郁型者给予多塞平(多虑平)或阿米替林;焦虑型者给予抗焦虑药。如地西泮等。

在线医师/免费咨询:

李润洲中医师,位于华佗故里/中药之都的安徽亳州,擅长以中医治疗常见疾病。免费咨询、免费诊断。请加微信联系!微信号:laoshenyi123 点此扫码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来自大数据采集及用户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本帖内容仅供学术研究使用,请勿依据本内容自行用药,否则一切后果与本站无关,疾病用药请咨询专业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