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材 石榴皮

汉语拼音:Shí Liu Pí 别名:石榴壳(《雷公炮炙论》),酸石榴皮(《肘后方》),安石榴酸实壳(《别录》),酸榴皮(《纲目》),西榴皮(《闽东本草》)。 性味:酸涩,温,有毒。
①《药性论》:味酸,无毒。
②《滇南本草》:性寒,味酸涩。
③《纲目》:酸涩,沮,无毒。
④《广西中药》:味苦涩,性温,有毒。

,该词条内容主要介绍关于 石榴皮的功效与作用、用法用量、性味归经、配伍禁忌等, 石榴皮的词条内容均采摘于国内权威中药材汇编。

摘录出处①:

摘录:《辞典》

石榴皮的功效_石榴皮的用量和禁忌_石榴皮的性味归经-医学资源分享网

别名:石榴壳(《雷公炮炙论》),酸石榴皮(《肘后方》),安石榴酸实壳(《别录》),酸榴皮(《纲目》),西榴皮(《闽东本草》)。

药材基源:为石榴科植物石榴的果皮。秋季果实成熟,顶端开裂时采摘,除去种子及隔瓤,切瓣晒干,或微火烘干。

原形态:石榴(《雷公炮炙论》)又名:楮榴(《广雅》),安石榴(张华《博物志》),丹若(《酉阳杂俎》),金罂(《纲目》),金庞(《群芳谱》),榭榴、海石榴、安息榴、西安榴、钟石榴。
落叶灌木或乔木,高2~5米。树皮青灰色;幼枝近圆形或微呈四棱形,枝端通常呈刺状,无毛,叶对生或簇生;叶片倒卵形至长椭圆形,长2.5~6厘米,宽1~1.8厘米,先端尖或微凹;基部渐狭,全缘,上面有光泽,无毛,下面有隆起的主脉,具短柄。花1至数朵,生小枝顶端或腋生,花梗长2~3毫米;花的直径约3厘米;萼筒钟状,肉质而厚,红色,裂片6,三角状卵形;花瓣6,红色,与萼片互生,倒卵形,有皱纹;雄蕊多数,着生于萼管中部,花药球形,花丝细短;雌蕊1,子房下位或半下位,上部6室,具侧膜胎座,下部3室,具中轴胎座,花柱圆形,柱头头状。浆果近球形,果皮肥厚革质,熟时黄色,或带红色,内具薄隔膜,顶端有宿存花萼。种子多数,倒卵形,带棱角。花期5~6月。果期7~8月。
本植物的根皮(石榴根)、叶(石榴叶)、花(石榴花)、果实(酸石榴、甜石榴)等亦供药用,各详专条。

资源分布:生于山坡向阳处或栽培于庭园。我国大部分地区有分布。

性状鉴别:干燥的果皮呈不规则形或半圆形的碎片状,厚2~3毫米。外表面暗红色或棕红色,粗糙,具白色小凸点;顶端具残存的宿萼;基部有果柄。内面鲜黄色或棕黄色,并有隆起呈网状的果蒂残痕。质脆而坚,易折断。气微弱,味涩。以皮厚实、色红褐者为佳。

性味:酸涩,温,有毒。
①《药性论》:味酸,无毒。
②《滇南本草》:性寒,味酸涩。
③《纲目》:酸涩,沮,无毒。
④《广西中药》:味苦涩,性温,有毒。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0.8~1.5钱;或入散剂。外用:煎水熏洗或研末调涂。

功效与作用:涩肠,止血,驱虫。治久泻,久痢,便血,脱肛,滑精,崩漏,带下,虫积腹痛,疥癣。
①《别录》:疗下痢,止漏精。
②《药性论》:治筋骨风,腰脚不遂,步行挛急疼痛。主涩肠,止赤白下痢。取汁止目泪下,治漏精。
③《本草拾遗》:主蛔虫。煎服。
④《滇南本草》:治日久水泻,同炒砂糖煨服,又治痢脓血,大肠下血。同马兜铃煎治小儿疳虫。
⑤《本草蒙筌》:理虫牙。
⑥《纲目》:止泻痢,下血,脱肛,崩中带下。
⑦《生草药性备要》:治瘤子疮,洗疝痛。
⑧《本草求原》:洗斑疥癞。
⑨《科学的民间药草》:驱除钩、绦虫。

用药禁忌:《本草从新》:能恋膈成痰,痢积未尽者,服之太早,反为害也。

归经:入大肠、肾经。
①《雷公炮制药性解》:入大肠、肾二经。
②《本草撮要》:入手太阴、足少阴经。

出处:《雷公炮炙论》

附方:①治久痢不瘥:陈石榴焙干,为细末,米汤调下三、四钱。(《普济方》神授散)
②治妊身暴下不止,腹痛:安石榴皮二两,当归三两,阿胶二两(炙),熟艾如鸡子大二枚。上四物以水九升,煮取二升,分三服。(《产经方》石榴皮汤)
③治粪前有血,令人面黄:酢石榴皮,炙研末,每服二钱,用茄子枝煎汤服。(《千金方》)
④治脱肛:石榴皮、陈壁土,加白矾少许,浓煎熏洗,再加五倍子炒研敷托上之。(《医钞类编》)
⑤治诸虫心痛不可忍,多吐酸水:酸石榴皮一两(锉),桃符二两(锉),胡粉一两,酒二合,槟榔末二钱。上件药,以水二大盏,煎前二味至一盏,去滓,下胡粉、槟榔、酒,更煎一沸,稍热,分为三服。(《圣惠方》石榴皮散)
⑥驱绦虫、蛔虫:石榴皮、槟榔各等分,研细末,每次服二钱(小儿酌减),每日二次,连服二天。(《山东中草药手册》)
⑦治丁肿恶毒:以针刺四畔,榴皮着疮上,以面围四畔灸之,以痛为度,仍用榴末敷上,急裹,经宿,连根自出也。(《肘后方》)
⑧治牛皮癣:㈠石榴皮蘸极细的明矾粉搓患处,初搓时微痛。(《山东中草药手册,)㈡石榴皮(炒炭),研细末一份,麻油三份,调成糊状。用时将药油摇匀。以毛笔蘸药匀涂患处,每日二次。(《全展选编・皮肤科》)
⑨预防稻田皮炎:石榴皮二两,五倍子二两,地榆(炒黑)二两,明矾五两。取清水五斤,将前三味药放入水内煎沸后,再煎10分钟,然后加入明矾,用木棒不断搅拌,至明矾全部溶于水中,再煎至剩下药液3斤左右,去渣冷却备用。用时须在下水前将手、脚在药液中浸泡一下;也可用棉花球蘸涂。待药液干后入水工作。每次出水休息,必须如前浸涂后再下水工作。(《上海中医药杂志》(6):170,1966)
⑩治脚肚生疮,初起如粟,搔之渐开,黄水浸淫,痒痛溃烂,遂致绕胫而成痼疾:酸榴皮煎汤冷定,日日扫之,取愈乃止。(《医学正宗》)
⑾治汤火烫伤:石榴果皮适量。研末,麻油调搽患处。(《贵州草药》)

摘录出处②:

摘录:《中华本草》

别名:石榴壳、安石榴酸实壳、酸石榴皮、酸榴皮、西榴皮

英文名:Pomegranate Rind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Punica granatum L.

药材基源:为石榴科植物石榴的果皮。

采收和储藏:秋季果实厚熟,顶端开裂时采摘,除去种子及隔瓤,切瓣晒干,或微火烘干。

化学成分:果皮含鞣质(tannin)10.4%,蜡(wax)0.8%,树脂肪(resin)4.5%,甘露醇(D-mannitol)1.8%,粘液质(mucilage)0.6%,没食子酸(galic acid)4.0%,苹果酸(amlic acid)、果胶(pectin)和草酸钙(calcium oxalate)4.0%,树胶(gum)3.2%,菊糖(inulin)1.0%,非结晶糖2.7%[1]。从鞣质中分得:石榴皮苦素(granatin)A、B[2],石榴皮鞣质(punicalin),2,3-O-连二没食子酰石榴皮鞣质(punicalagin)[3]。果皮还含反油酸(elaidic aicd)[4],异槲皮甙(isoquercetrin)[5],矢车菊素-3-葡萄糖甙cyanidin-3-glucoside),矢车菊素-3,5-二葡萄糖(cyanindin-3,-5-diglucosede),啼纹天竺素-3-葡萄糖甙(pelargonidin-3-glucoside),啼纹天竺素-3,5-二葡萄糖甙(pelargonidin-3,5-diglucoside)[6]。又从果皮的甲醇提取物中分得四聚没食子酸(tetrameric gallic acid),有抑制碳酸脱氢酶的活性[7]。

汉语拼音:Shí Liu Pí

原形态:落叶灌木或乔木,高通常3-5m,稀达10m。枝顶常成尖锐尖长刺,幼枝有棱角,无毛,老枝近圆柱形。叶对生或簇生;叶柄短;叶片长圆圆状披针形,纸质,长2-9cm,宽1-1.8cm,先端尖或微凹,基部渐狭,全缘,上面光亮;侧脉稍细密。花1-5朵生枝顶;花梗长2-3mm;花径约3cm;萼筒钟状,长2-3cm,通常红色或淡黄色,6裂,裂片略外展,卵状三角形,外面近顶端有一黄绿以腺体,边缘有小乳突;花瓣6,红色、黄色或白色,与萼片互生,倒卵形,长1.5-3cm,宽1-2cm,先端圆钝;雄蕊多数,着生于萼管中部,花药球形,花丝细短;雌蕊1,子房下位,柱头头状。浆果近球形,直径5-12cm,通常淡黄褐色、淡黄绿色或带红色,果皮肥厚,先端有宿存花萼裂片。种子多数,钝角形,红色至乳白色。花期5-6月。果期7-8月。

生态环境:生于向阳山坡或栽培于庭园等处。

资源分布:我国大部分地区均有分布。

性状鉴别:性状鉴别 果皮半圆形或不规则块片,大小不一,厚1.5-3mm。外表面黄棕色、暗红色或棕红色,稍具光泽,粗糙,有棕色小点,有的有突起的筒状宿萼或粗短果柄。内表面黄色或红棕色,有种子脱落后的凹窝,呈网状隆起。质硬而脆,断面黄色,略显颗粒状。气微,味苦涩。
以皮厚、棕红色者为佳。
显微鉴别 果皮横切面:外果皮为一列表皮细胞,排列较紧密,外被角质层。中果皮较厚,薄壁细胞内含淀粉粒及草酸钙簇晶或方晶;石细胞单个散在,类圆形,长方形或不规则形,少数分枝状,壁较厚,胞腔大具纹孔;维管束散在。内果皮薄

性味:味酸;涩;性温;小毒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10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煎水熏洗,研末撒或调敷。

功效与作用:涩肠止泻;止血;驱虫;痢疾;肠风下血;崩漏;带下;害虫。主鼻衄;中耳炎;创伤出血;月经不调;红崩白带;牙痛;吐血;久泻;久痢;便血;脱肛;滑精;崩漏;带下;虫积腹痛;疥癣

各家论述:1.《别录》:疗下痢,止漏精。
2.《药性论》:治筋骨风,腰脚不遂,步行挛急疼痛。主涩肠,止赤白下痢。取汁止目泪下,治漏精。
3.《本草拾遗》:主蛔虫。煎服。
4.《滇南本草》:治日久水泻,同炒砂糖煨服,又治痢脓血,大肠下血。同马兜铃煎治小儿疳虫。并洗膀胱。
5.《本草蒙筌》:理虫牙。
6.《纲目》:止泻痢,下血,脱肛,崩中带下。
7.《生草药性备要》:治瘤子疮,洗疝痛。
8.《本草求原》:洗zi疥癞。
9.《科学的民间药草》:驱除钩、绦虫。

用药禁忌:《本草从新》:能恋膈成痰,痢积未尽者,服之太早,反为害也。

归经:归大肠经

出处:出自1.《雷公炮炙论》。
2.《本草图经》:安石榴,旧不注所出州土,或云本生西域。陆玑与弟云书云,张骞为汉使外国十八年,得涂林安石榴是也。今处处有之。木不甚高大,枝柯附干,自地便生作丛,种极易息,折其条盘土中便生。花有黄、赤二色,实亦有甘、酢二种,甘者可食,酢者入药。又有一种山石榴,形颇相类而绝小,不作房,生青、齐间,甚多,不入药,但蜜渍以当果,或寄京下,甚美。
3.《本草衍义》:安石

附方:黄连汤《备急千金要方》:痢疾;石榴皮散《太平圣惠方》:诸虫心痛。

性状:性状鉴别 果皮半圆形或不规则块片,大小不一,厚1.5-3mm。外表面黄棕色、暗红色或棕红色,稍具光泽,粗糙,有棕色小点,有的有突起的筒状宿萼或粗短果柄。内表面黄色或红棕色,有种子脱落后的凹窝,呈网状隆起。质硬而脆,断面黄色,略显颗粒状。气微,味苦涩。

炮制:1.拣去杂质,去净残留的内瓤及子,洗净,切块,晒。

注意:《本草从新》:能恋膈成痰,痢积未尽者,服之太早,反为害也。

摘录出处③:

摘录:《中药大辞典》

别名:石榴壳(《雷公炮炙论》),酸石榴皮(《肘后方》),安石榴酸实壳(《别录》),酸榴皮(《纲目》),西榴皮(《闽东本草》)。

药材基源:为石榴科植物石榴的果皮。秋季果实成熟,顶端开裂时采摘,除去种子及隔瓤,切瓣晒干,或微火烘干。

化学成分:含鞣质10.4~21.3%、蜡0.8%、树脂4.5%、甘露醇1.8%、糖2.7%、树胶3.2%、菊粉1.O%、粘质0.6%、没食子酸4.0%、苹果酸、果胶和草酸钙、异槲皮甙。

汉语拼音:Shí Liu Pí

原形态:石榴(《雷公炮炙论》)又名:楮榴(《广雅》),安石榴(张华《博物志》),丹若(《酉阳杂俎》),金罂(《纲目》),金庞(《群芳谱》),榭榴、海石榴、安息榴、西安榴、钟石榴。

资源分布:生于山坡向阳处或栽培于庭园。我国大部分地区有分布。

性味:酸涩,温,有毒。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0.8~1.5钱;或入散剂。外用:煎水熏洗或研末调涂。

功效与作用:①治疗细菌性痢疾

归经:入大肠、肾经。

出处:《雷公炮炙论》

附方:①治久痢不瘥:陈石榴焙干,为细末,米汤调下三、四钱。(《普济方》神授散)

性状:干燥的果皮呈不规则形或半圆形的碎片状,厚2~3毫米。外表面暗红色或棕红色,粗糙,具白色小凸点;顶端具残存的宿萼;基部有果柄。内面鲜黄色或棕黄色,并有隆起呈网状的果蒂残痕。质脆而坚,易折断。气微弱,味涩。以皮厚实、色红褐者为佳。

炮制:拣去杂质,去净残留的内瓤及子,洗净,切块,晒干。

注意:《本草从新》:"能恋膈成痰,痢积未尽者,服之太早,反为害也。"

摘录出处④:

摘录:《中国药典》

英文名:PERICARPIUM GRANATI

药材基源:本品为石榴科植物石榴Punica granatum L. 的干燥果皮。秋季果实成熟后收集果皮,晒干。

汉语拼音:Shí Liu Pí

性状鉴别:本品呈不规则的片状或瓢状,大小不一,厚1.5~3mm。外表面红棕色、棕黄色或暗棕色,略有光泽,粗糙,有多数疣状突起。有的有突起的筒状宿萼及粗短果梗或果梗痕。内表面黄色或红棕色,有隆起呈网状的果蒂残痕。质硬而脆,断面黄色,略显颗粒状。无臭,味苦涩。

性味:酸、涩,温。

用法用量:3~9g。

功效与作用:涩肠止泻,止血,驱虫。用于久泻,久痢,便血,脱肛,崩漏,白带,虫积腹痛。

归经:归大肠经。

性状:本品呈不规则的片状或瓢状,大小不一,厚1.5~3mm。外表面红棕色、棕黄色或暗棕色,略有光泽,粗糙,有多数疣状突起。有的有突起的筒状宿萼及粗短果梗或果梗痕。内表面黄色或红棕色,有隆起呈网状的果蒂残痕。质硬而脆,断面黄色,略显颗粒状。无臭,味苦涩。

炮制:石榴皮: 除去杂质,洗净,切块,干燥。

编者后记:

以上是关于中药材 石榴皮的详细内容和介绍,该词条由医学士秘方网www.yixueshi.cn收集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在线医师/免费咨询:

李润洲中医师,位于华佗故里/中药之都的安徽亳州,擅长以中医治疗常见疾病。免费咨询、免费诊断。请加微信联系!微信号:laoshenyi123 点此扫码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来自大数据采集及用户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本帖内容仅供学术研究使用,请勿依据本内容自行用药,否则一切后果与本站无关,疾病用药请咨询专业医师!